花间一壶酒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李白

字体:16+-

有人说,李白像是在诗国的天空中的一颗彗星,自在地从天空中划过,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弧线。世人看到了他的闪耀,想要细一些观察,却被他的光芒阻挡,不可直视,只能看着他在天空中划出的那道美丽弧线,向往着,幻想着。他又像一位散仙,浑身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自在地穿梭于人间,活跃于诗坛,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写着自己喜欢的诗,仿佛这世间没有什么能够困得住他。

仔细读过李白的诗,品过他的一生,发现上面的评价确实很有道理。不可否认,李白是一位令无数人羡慕的诗人,这不仅因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也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李白的诗如他的人生一般释放着真性情,他的人生又如诗一般,纯粹、浪漫。那种逍遥自在,敢于释放情绪、自我的生活方式,那种豪放洒脱、轻视荣华的态度,都是人们的羡慕所在。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分和努力,只不过有些人靠天分多一些,有些人靠努力多一些,李白显然属于前者。身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在诗坛上的出色成就是天分使然,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超强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创作出无数令人读时感到十分畅快,读过之后又回味无穷的诗歌。

李白诗中表达出的洒脱与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大关系。浪漫主义情怀令他看得到世间的美好,乐观的心态令他始终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则赋予了他创造美好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能力。

《把酒问月》一诗是李白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在诗中,李白融入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以明月为对象,表面上是在感叹人世的短暂、明月的永恒,以及月上嫦娥的孤单,实则暗示了自己虽然内心孤苦高洁,却不会沉湎于失落和沮丧之中,仍然愿意相信未来,也愿意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从何时起,青天之上有了明月?今天我暂且停下酒杯,问一问它。世上那么多人想要登上明月,可是没有人成功过。反观明月,却是那样自由,轻易便能跟着人行走。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高高地悬在天空中,像一面镜子,每天都照着红色的宫殿。待到云雾散尽之后,它那皎洁的光芒就会洒在大地上。我们每天只看到傍晚时分,月从海面缓缓升起,却不一定看到天亮时,它怎样被天空中的白云吞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年又一年,广寒宫里的白兔不停地捣着药。嫦娥孤单地住在宫里,身边没有相伴的人。今天的人不可能见得到古时的明月,可此时的明月却也曾在过去的岁月里照耀着古人,像它今天照耀着我们一样。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无论古时的人还是今天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只能像流水一般存在,一去不回头。可无论古时的人还是今天的人,看到的明月却始终是同一个。我并不求自己能活得多么长久,只希望每天饮酒当歌时,酒杯之中能够接得到明月的清冷光芒。

将岁月比作一条长河,每一个人的河中,都有过波涛汹涌,也有过波澜不惊。有人喜欢波涛汹涌的刺激,嫌弃波澜不惊的平淡;有人喜欢波澜不惊的安稳,害怕波涛汹涌的忐忑。可是,没有人能够一直只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总会有一些违背我们预期的事情时不时来打扰我们,也许是偶尔,也许是经常。

有的人总是患得患失,得到了想要的之后,虽然会感到欢欣,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紧随其后的就是无止境的担忧。如果得到的很快就会消失,怎么办?如果有人来将我的东西抢走,怎么办?如果我不小心把得到的弄丢了,怎么办?这样想着,心情自然就会变得沉重,再也体会不到应有的喜悦。这些人将对得失的计较当成了习惯,有时甚至还没有得到,就已经开始担心“会不会失去”,或者“如果失去了怎么办”了。

冷静下来想一想,患得其实并没有必要。面对已得到的东西,或者珍惜,或者放弃,只有这两个选择。若是不想放弃,不想失去,珍惜便好。对其爱护有加,时刻关注,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享受,如此便好。若是因为担心那些未必真会发生的失去而错失了拥有的快乐,令自己毫无心情去体验,岂不是得不偿失?

至于患失,则更没有必要。面对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争取,或者放弃,也只有两个选择。努力争取了,如果能得到,皆大欢喜;即使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至少不会感到后悔。若是时刻担忧着得到之后是不是会失去,因此放弃了努力,错过了机会,蹉跎了岁月,那才是真的可惜。

人生只有一次,越是喜欢计较得失,就越难得易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