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第三章 独善其身,拒同流合污

字体:16+-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白马篇》李白

现在的人常说孩子要富养,这样他们便不需要从小受到生活上的种种局限,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心态也容易平和。李白可以算得上是被富养长大的孩子,他幼时家境优越,衣食无忧,这也使得他在生活中不会将物质上的富有看得过重,反而更关注精神上的富足。

李白身上有一种任侠的风骨,他嫉恶如仇,既想要惩恶扬善,有所作为,又想要独善其身,不受约束。在他眼中,传统的礼法是负累,名利是约束。他并未不曾渴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抱负在于能够遇到一位理解自己的伯乐,因欣赏他的才能而起用他,支持他,让他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协助君王安邦定国,创造一片美好的天地。于他而言,那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远比获得高官厚禄产生的成就感强烈得多。

在李白的一些诗作中,我们也能读到他这种想要独善其身的情感。《白马篇》就是其中一篇。在这首诗里,李白注入了热烈的感情,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塑造出了一位武功盖世,却又不慕权贵的侠客形象。

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你所骑的龙马浑身洁白如雪,马背之上有金色的马鞍闪耀。你所佩戴的宝剑通体散发着秋霜般的银光,可削玉如泥。你所穿的衣袍上镶嵌着耀眼的明珠,散发出如落日一般的光芒。世人初见你,皆不由感叹,好一位五陵豪侠。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你原本是侍奉皇上斗鸡之人,因善于斗鸡而倍受宠幸。你乘坐的马车上方有篷盖遮蔽,象征着你是身份高贵的人。你武艺高超,身手比得上晋朝的周处,开弓可射杀南山中凶猛的老虎,伸手可抓住太行山中善于攀援腾跃的灵巧猿猴。三杯酒入了腹中后,你展露风采,笑着舞弄起了宝刀。你刀法极快,游刃有余,杀人如同剪草。你结识了世间的豪侠,与他们一起四海遨游,好不风光快活。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隐蓬蒿。

终于,你想要改变这样四处游**的生活,想要发愤图强。于是,你放弃了安稳、奢侈和逍遥,跟从军队去了临洮的函谷关。在那里,你奋勇杀敌,身经百战,叱咤风云。你的英勇令匈奴闻风丧胆,四处奔逃。战争胜利了,你满载荣誉凯旋,当初的豪气却未有一丝更改。你因酒使气,不肯向萧何、曹参之类的官员下拜,居功邀赏。最终,你决定效仿春秋时的原宪,去那长满蓬蒿的荒僻之地居住,此生安贫乐道。

君子,重理想,轻虚名。所为之事,必是心中认定正确、符合道义之事,而非为名为利之事。事成便心满意足,即便无名无利,得不到任何回报,心中也会感到充实而满足。

在这世上,有一种观点叫“功利心是人拼搏的动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若无功利心,做一切事皆凭兴趣,兴起之时去做,兴灭之时停止,定会一生碌碌无为。若无功利心,只有图些什么,做起事来才会有顾忌,才会因在乎和担心而拼尽全力,逼迫自己一定要将事情做成。其实,世间之事并没有那么绝对。理想不等于功名,许多人虽然一生都不渴望成名,不渴望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却仍然一直坚持着他们的理想,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心中的信念。

有些人将所做之事看作自己一生的使命,他们从来不去考虑自己做了之后能够得到什么,只要事情的结果符合预期,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有些人从不计较过程中的得失,也不计较结果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他们追求的只是一个真理,只要最后能够证明自己追求的确实是真理,那就够了。在世一天,便努力一天,维持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声名远扬固然风光,可名与利毕竟是身外之物,与钱财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追求名利不是错,但只顾追求名利,处处计较,时时衡量,有利可图方可去做,无利可图便要置之不理,未免会错过生命中的许多精彩。当一个人做一切事都只为了名与利时,追求成功的过程就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和压抑。

君子做事,因为思想单纯,杂念少,所以简单不累。杂念少了,就更容易静心思考,更容易想明白什么才是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理想。再大的名利都不及心里踏实更容易让人幸福,只要确定自己所做的就是一直所追求的,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