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字体:16+-

唐朝诗人骆宾王,自幼聪慧,七岁便能成诗,并因一首《咏鹅》而被人们称之为“神童”。骆宾王文采出众,才华横溢,擅作七言歌行,是初唐时期难得的优秀诗人。后人将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父亲身故后,骆宾王有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入仕之路却并不顺利。他第一次就职是在唐太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元庆府上任幕僚。四年任期将满时,李元庆想向皇帝推举他,便劝他写一封自荐信。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骆宾王面对如此明显的暗示,却并没有感到喜悦。在他看来,自荐这样的事有违他的原则,于是他离职归隐,继续读书,打算通过参加考试的方式入仕。

之后的日子里,骆宾王曾为官,也曾被谪,曾在朝,也曾外放。任长安主簿时,他因看不惯武则天当政,多次上书讽刺,得罪了权贵,被打入监狱。尽管如此,他在狱中仍然不改自己的初心,并写下了《在狱咏蝉》一诗。此诗是一首感情充沛的咏物诗,同时一物双关,借物寄情,既抒发了骆宾王心中的悲愤,也以此表明他志向高洁,不畏权贵。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秋天的蝉在西墙外不住地鸣唱,囚牢中的我听着蝉鸣,思绪飘去了很远的地方。如今我年纪尚轻,明明是大好的时光,却只能蹲坐在这里,吟诵着《白头吟》那样充满哀怨的诗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天的露水很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令它无法高飞。风声太大,再响亮的蝉鸣也被风声淹没了。秋蝉以露水为食,却没有人相信它的高洁,令它蒙受冤屈。我受的冤枉,这世上又有谁能为我澄清呢?

对于品性高洁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无端蒙冤却无从辩解。一个生活中严于律己、工作中恪尽职守的人,一生清清白白,谨言慎行,每欲行一步,必先确定落脚之后是否会陷入泥泞;每欲出一言,必先确定所言属实;每欲为一事,必先确定此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却因为一个无端落到头上的罪名,不得不承载世人鄙夷的眼光、不属实的辱骂和冷言冷语的嘲讽,只是想想都觉得寒心。

古时,许多正人君子只因不肯放下他们的尊严,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便被谗言迫害;许多文弱书生只因不肯摒弃他们的清高,不肯攀附权贵,便一生有志难酬。礼崩乐坏的世道下,那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反而容易飞黄腾达,那些飞扬跋扈的王公贵族在嘴唇一开一合之间便能将看不顺眼的人置于死地。

权力似乎成了世间的主宰,除去权力,卓越的才华也好,高洁的品质也罢,都难以让一个人立足于世。一些有志之士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肯违背道德礼教,不肯通过讨好权贵来谋一官半职。他们期待着帝王有朝一日能够体察到民情,能够广纳世间贤才,使他们有机会为帝王出谋划策,报效国家。然而帝王的双眼被奸佞之人遮住了,他们闭目塞听,完全不去理会那些悲愤的呼喊,只愿相信眼前天下太平的假象。

一些身在朝中的正直之人心中悲痛,他们不肯同流合污,试图与朝中的贪婪和腐败作对,并试图用文字唤醒帝王,清理朝中污浊之气,整顿朝纲。然而他们势单力薄,有心而无力。他们的努力犹如螳臂当车,被强大的势力轻轻松松碾压。他们激怒了那些有权有势之人,于是,他们被扣上条条虚构的罪状,来不及分辩,就被打入了牢狱之中。

他们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想要什么,要他们的认输,要他们的乞求,但他们不肯。为了自由而将自己推入泥潭,向权力低头妥协,承认不曾犯过的错误,他们不甘心。于是,他们坚持着,宁可艰难度日,也要坚持着,宁可贫困终老,也要坚持着。哪怕在昏暗的世道下中苟延残喘,也要求一份心安。他们坚强地活着,忍耐着。他们的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所以他们始终活得坦然。

污蔑只能将一个人推入深渊,却无法真正毁去一个人的清白。阴云散尽,露出青天白日时,他们的冤屈也终于得以洗刷。虽然他们已经无法亲眼看见,但他们留在世间的是美名,后人对他们的是敬仰。他们的理想也终究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