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王维

字体:16+-

张九龄任宰相期间,王维受其赏识,有过一段时间的平坦仕途。王维将张九龄视为知己和伯乐,对朝政也抱有一线希望。然而好景不长,张九龄因直言进谏却被唐玄宗误解而被贬后,王维眼前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随后,王维的三位好友崔希逸、孟浩然和张九龄先后遭遇不幸,或郁郁而终,或因病辞世,这也对王维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被调回了京城,可此时的王维已经对官场和政治彻底绝望了,只要朝中无事,便隐居在终南山的别墅里,不问国事,也不问世事。

王维本想就这样在半官半隐的日子中平静终老,却没想到在他56岁那年发生了“安史之乱”。王维在战乱中被俘,并被安禄山强命为伪官。战乱平息后,王维先是入狱,后又被赦免,最后贬为太子中允。厌倦了官场的王维一次次上书辞官,又一次次被驳回,就这样重复了数次,最后,王维终于被允许辞官。

此前,王维在嵩山也建了一处隐居之所,卸下官职之后,他便前往那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归嵩山作》一诗,便是王维从长安回嵩山时所作。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一望无边的旷野之上草木交错,我坐在马车上欣赏风景,心中感到悠闲自得。流水仿佛能通我的心意一般,欢快地流淌着,向我示意沉重的日子将一去不回。天空中的禽鸟们一路徘徊在我的上方,陪我一起向着那令我倍感亲切的地方前行。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沿途所见的荒凉城池靠近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深山。我马上就要回到高远的嵩山之中,过我向往的生活。一旦我回到那里,我将关门谢客,再也不理会世事的纷乱。

同样的风景,映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同样的路途,不同心情的人走过,心中就有不同的感动。落日的余晖洒在河水里,折射出金灿灿的光芒,有的人会觉得那和镜花水月一样,再美丽也不过是假象,有的人则会觉得那光是能够点燃明天的希望。对于归心似箭的旅人来说,回家的路总是格外漫长。对于刚刚死里逃生的人来说,除了渴望早一些回到家中,还会感叹活着的美好,会用一颗焕然一新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从平凡的事物中体验出珍贵来。

归隐之人,有时寻求的是一种解脱,既有身体上的解脱,也有精神上的解脱。

为官之人,身处官场之中,受到的束缚有时有形,有时无形。有形的比如朝服、官帽、官靴,无形的比如那些需要时刻谨记在心中的规矩、讲话的分寸、言行举止的标准。身为官员,不能与普通百姓一样,必须循规蹈矩,想君王所想,为君王分忧。即便有心在某事上施展拳脚,也要先经过君王的允许,若君王不允,则不可擅自而为之。

人在朝中,身不由己,一举一动都受牵制,无法实现理想抱负,还要忍气吞声,心中自然压抑。更令人压抑的,莫过于身处的环境是非不分,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完全没有公正可言。想要存活于其中,只有蒙住双眼,任由当权者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顺从他们的意愿,甚至将自己也拖入泥沼之中。可这样一来,长久以来的追求便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对于内心正直,品性高洁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不失为一种极其痛苦的束缚。

想要解脱,只能远离官场,放弃已有的富贵荣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容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很多人一旦习惯了为官时的锦衣玉食,习惯了以权敛财,习惯了居高临下,习惯了闲暇时有美酒佳人相伴,习惯了不用开口就有人将珍宝送到自己手中,就不再怀念曾经刚正不阿的自己了。还有一些人,或许最开始仍然对当初的高洁有些不舍,可比较之后,还是放弃了正直,选择了荣华。

人心一旦变了,看世界的眼光也就变了。当欲望控制住了人心,人心就会越来越难满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欲壑难填。贪婪可以腐蚀人心,可以蛀空人们的精神支柱,令人变得越来越颓废,越来越污浊。那些抛弃功名利禄,辞官归隐的人,与其说是在逃避,倒不如说是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只有初心不改的人,才会在失掉物质上的富有时,仍然感到解脱,内心无比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