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字体:16+-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少年时曾有心入仕,想在朝中有一番作为,却一直没有机会,最终只得忍痛放弃,隐居于山水之间。他的田园诗歌在题材上比较单一,或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优美,或抒发羁旅行役的苦闷。从写作风格上来看,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意境很美,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孟浩然生于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此地东南处有一座山,叫鹿门山。东汉末年的庞德公便曾隐居于此,以耕为业,自给自足。据记载,庞德公虽有慧眼,与徐庶、诸葛亮、庞统等多位名士交往甚密,却始终不肯出山入仕。荆州刺史刘表多次宴请,庞德公无奈之下便携妻子搬入鹿门山隐居。从此,鹿门山便成了一处著名的隐居之所。

和许多文人一样,孟浩然也喜欢游览山水,尤其喜欢泛舟。因自小便听说过庞德公的故事,弱冠之后,孟浩然去了鹿门山游览,发现此处与世隔绝,十分幽静,果然是个隐居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此隐居苦读数年,直至25岁左右才从山中走出,开始四处游历,为自己寻找入仕的机会。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青年时漫游求仕而不得,中年时入京应考又未中第。多年的求仕失败令孟浩然心生失望,最终决定于鹿门山修道归隐。

《夜归鹿门歌》应是孟浩然归隐于鹿门山之后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傍晚回鹿门山途中见到的江村景象,途径庞德公隐居之所时的心中所感,以此抒发自己隐逸之后轻松平缓的心情。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山间寺庙中响起的悠远钟声,提醒着我白天过去了,黄昏已经来临。渔梁洲的渡口处,此时格外喧闹,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全都按捺不住想要回家的急切心情。拥挤的人潮沿着沙岸,缓缓向江村涌动着,最终涌入各自的家中。我也登上一只小船,让它载着我向鹿门山前行。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清冷的月光从天空中落下,照在鹿门山上,使我看清了那片被烟雾笼罩着的树林。恍惚间,我看到前方有一处居所,这是东汉的隐士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那隐居之所十分简朴幽静,家门就是坚实的岩壁,小路两边皆是松林。这样隐蔽的地方,自是长年少有人来往,格外寂静。唯有隐居者才会不时出现在小路上,自由地在林间穿行。

山间隐居者,居于山林,安于山林。居为居住,安为安心。

在林间建一座小屋,可以很简陋,不需要雕花窗棂,不需要红墙碧瓦,只要有炉灶可以做饭,有平整结实的床可安睡;在山中围一方小院,不需要朱门石柱,不需要三出三进,只要有角落可以种花种菜,有地方可以洗衣晾衣。每日有米可炊,有水可饮,有日光可晒,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有满目的青翠可以欣赏,足矣。

放心地在山间居住下来,抬头可看见天,天是永恒的天,无论刮风下雨,雷鸣闪电,它就在那里,不偏不倚;环视可看见树,树是坚定的树,在阳光下坦然地仰起头,在风雨之中微微地摇摆;出门可遇见水,水是喜悦的水,

永远不知疲倦地奔向前方,永远不会回头观望和叹息。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自己也是那样的真实,活得真实,也就不累了。

我们觉得累,是因为心中的茫然和内心的浮躁。茫然让我们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找不到真正能让心安定下来的东西。浮躁让我们忽略了本质,只关注表象而不在乎内在,也就过分地急于求成,不管那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将自己置身于一处安静的空间里,观望着那些自然界中最真实的事物,渐渐地,就会静下心来。心静之后,再去回想曾经压抑着自己的种种,那些触不到的繁华有时其实只是泡沫,那些得不到的功利有时只是浮云,那些握不住的财富有时只是流沙。拥有了便拥有了,谁也抢不去,不会自动离开的,只有内心的清醒和满足。

山林间的空气沁人心脾,深吸一口气,整个人就都充满了力量。清新的空气在肺腹之中游走,驱赶着体内的抑郁、烦躁、不安、焦虑、消极。长长地呼一口气,那些牵制我们的情绪、阻碍我们的思考、干扰我们的快乐的东西就都不在了。焕然一新的自己,眼神格外明亮,头脑格外清晰,看什么都更加美丽。

抛却浮躁,归于平和。内心坦然了,生活也就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