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出身显赫,家族中多显贵,坊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意指韦氏一族的地位相当于皇亲贵戚。有着这样的家族背景,韦应物少年时的生活极尽风流,15岁便入宫做了皇帝的近卫,自由出入宫阙,并时常跟随皇帝出宫游乐。期间,他见惯了皇家的奢靡无度,也习惯了风流骄奢的生活。直到755年,一场安史之乱让他从云端跌落到泥沼。
旧日天子身边的红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无所有的难民。没有了靠山,韦应物再也无法继续飞扬跋扈,任性妄为。保住自己的性命,在乱世之中活下去,成了他唯一的心愿。经历过一番动乱,韦应物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生活过于颓废,于是他痛改前非,修身养性,潜心向学。
再度入仕的韦应物已从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子弟蜕变成了一位勤政爱民、清廉正直的人。他有心做一名好官,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任洛阳县丞时,阿谀奉承的官场氛围让他难以接受,他以需要养病为借口想辞职,却被调去管理兵器。他想出手整治违法的士兵,又被上级认为是越权,直接罢了他的官。
仕途失意,韦应物开始结交文人墨客,与他们游览山水,互通诗作。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开始向往田园生活,有了归隐的念头。即便多年后再度入仕,心中归隐之意也未曾减少。在他的《东郊》一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官场的厌倦,以及他对归隐的期盼。
东 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衙门里的生活让我感到非常拘束,于是我清早出门前往城外,想要舒缓一下心胸。轻风拂过杨柳,杨柳随风摆动,望着远处的青山,我心中少了许多烦忧。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我喜欢倚靠在树干上稍作休息,也喜欢沿着山涧徘徊,这样的生活让我不想回去。我看见细雨飘落,滋润了遍地花草。我听见有春鸠在鸣叫,却不知它身在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我心向往幽静,却常常受到阻拦。繁忙的公务迫使我整日匆忙奔走,害我疲惫不堪。我心中一直羡慕陶渊明那样的隐归田园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一定要辞官来这里居住。
我有花一朵,藏在我心中,几经宦海沉浮,几经雨打风霜,**尽尘与土,花朵方艳红。曾经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沉迷于权力的霸道,留恋于尘世的奢靡。曾经桀骜不驯,傲气十足,不思进取,以为拥有的荣华富贵永远不会失去,只需尽情享受。曾经以为有今朝便不需思明日,到头来却发现那些只是过眼云烟。人生中总会有大起大落,飞得越高,跌落时就摔得越狠。
“对芳尊,醉来百事何足论”。一时内心迷茫空虚,才会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光鲜亮丽。欲望在身体里不断膨胀,像一只充了氢气的气球,将人悬在半空中,双脚踏不到坚实的地面,却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与平常人不同,一生下来就应该高高在上。
酒桌上的朋友,在一场风浪过后,所剩无几。那些曾与自己一起天不怕地不怕,纵酒享乐的人,在失去了庇护之后,就脆弱得不堪一击。早早地看过了世间沧桑,才发现表面的繁华下面都是虚无,禁不住一点摇晃。真正的财富,不在金钱,不在权力,而在腹中的才学和内心的满足。
浪子回头金不换,迷途知返未为晚。人一旦从虚幻中醒来,在落差中弄清了缘由,就能够认清方向,走出迷茫,不再被杂草枯藤缠足。看得透,才能放得下。懂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就不会再虚度光阴。日省己身,时时检查所行之路是否方向正确,所做之事是否无愧于心。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是因为他之前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看清了官场的腐败,才更加明白什么最可贵。在这一点上,韦应物与他异曲同工。没有经历过的事,便贸然否定、排斥,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说服自己。没有比较过,就不会认识到自己心中真正最重视的东西。
回归本心,或者,发现真正的本心,为了追求真正重要的东西而归隐,才是最好的归隐。拥抱着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内心坦**,平和淡定地度过此生时,才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