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七节 长痛不如短痛

字体:16+-

不过,迈出第一步总是困难的,毕竟痛苦可以减轻,但不会没有。玩了那么多年的“相机抉择”,突然说我要“金盆洗手”,嘴上说不行,只有行动才有说服力。而面对经济衰退仍然毫不动摇的坚决反通胀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行动。用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的话说:“为了证明中央银行是严肃的,衰退可能是必须的”。

由于面对“滞涨”毫无办法,凯恩斯主义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抛弃。而货币主义学派则成为了座上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美两国。由于长期的“滞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经济危机逐渐变成了政治危机。1979年,时年59岁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新一任首相。她一走马上任就开始“货币主义实验”,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到10%,贷款利率提高到17%,实际利率保持在0以上。出手很果断,但后果很严重!本来就已停滞的经济瞬间进入严重衰退。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合发表声明,强烈反对“铁娘子”的经济政策。“铁娘子”名不虚传,顶住压力,随你唾沫横飞,我自岿然不动。坚持终于获得回报,1981年后英国通胀回落,经济开始复苏。

在美国,几乎与撒切尔夫人同时上任的里根总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里根总统邀请弗里德曼参与其经济政策的制定,这一行为本身就说明了里根的态度。而在这一时期,不得不谈一个人,他就是当时美联储的掌舵人保罗·沃克尔。2019年12月9日,保罗·沃克尔逝世,这一消息被各大财经媒体刷屏。大家对他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联储历史上最伟大的主席之一、金融“巨人”。在中央银行家备受质疑的今天,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的人,恐怕为数不多。沃克尔之所以被称作“巨人”,并不仅仅因为他身高超过2米,更因为此人在任时大胆采取措施,不畏压力,成功击退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高通胀,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沃克尔之前,美联储不是没有尝试紧缩货币政策,降低通胀,但由于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代价实在高昂,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得不半途而废。到1980年3月时,美国的通胀水平已升至14.8%。在1979年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沃克尔认为“对未来的经济稳定性,(通胀)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并带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沃克尔领导的美联储开始着手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其重点是提高准备金率来限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同时,宣布美联储不再投票决定基准利率,而是直接制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基于这一政策,到1981年7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升至创纪录的22.36%(减少货币供应的结果),如此高的利率对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沃克尔面对的不只是唾沫横飞。压力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开着拖拉机到美联储总部抗议;有汽车经销商把卖不出去的汽车钥匙放进棺材里寄给美联储;有建筑工人给沃克尔寄来宽四寸厚二尺的木板,上面写着“降息、拯救工作、利率太高”等词语。新闻媒体也谴责他和美联储是“冷血谋杀犯,扼杀了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和失业者”。谴责的声音不仅仅来自民间,政届的大人物们也发出了批评的声音。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小詹姆斯·赖特强烈要求沃尔克辞职,称后者不明白高利率对经济的影响。连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也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接批评美联储的立场。但沃克尔并没有屈服,随后公开回应称,美联储没有扩大货币供给的计划,现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让经济情势雪上加霜。

沃克尔的坚持获得了成效。1982年初,美国通胀率降至6.1%。到1983年,沃克尔第一个任期结束时,通胀率已经回落至3%上下。沃克尔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中央银行最容易做的事莫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既可让企业和金融市场高兴,又可取悦于华盛顿政客,减少短期痛苦,皆大欢喜。但是,最迎合公众口味的未必是最明智的政策,其实中央银行最应当做的是,短期可能让一些人不太开心、但中长期却真正惠及大多数人的事情,即维持币值的稳定。”

沃克尔不仅在担任联储主席期间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是在离开联储后依旧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发挥着重要影响力。2010年1月21日,为应对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美国金融业的风险漏洞,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对美国银行业做重大改革,时年82岁的沃克尔的提议被采纳,因此其方案被称为“沃克尔法则”。该法则核心是禁止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以及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非常可惜的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主张放松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限制,对“沃克尔法则”进行了大幅修改。

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制定货币政策。加拿大、英国、日本、原联邦德国和瑞士均实行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不过,这些国家并没有教条地按照弗里德曼所说的严格遵守固定的货币增长规则。而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智利和巴西则实行以通货膨胀为指标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制度上(立法)承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通过向公众和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计划和目标,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赢得民众对中央银行承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