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货币能够在国际上通用,通常要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首先,货币国必须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这个解释起来很容易。钱就是拿来买东西的,对他国货币的需求,首先就是能够在货币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太平洋岛国的货币就不可能国际化,因为拿了他们的货币,除了能买点海产品以及旅游外,基本就买不了什么东西。所以,对这种货币的贸易需求很小。
纵观现在国际货币体系里的几大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些主权货币的国家都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强国。按照这个标准看,人民币无疑是非常满足标准的。毕竟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前几年,美国拍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一个美国人在一年内不使用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会怎样。结果是无法正常生活,庞大的出口数据就是说明。此外,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也已是世界第二大国,名列榜首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没有与贸易大国地位相匹配呢?因为,经济总量和生产能力只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相比国际化排在前面的主权货币国,我国有一项特殊的产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出口能力不足——那就是金融。一国货币国际化,首先是能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需要。首先,从对外输出资本的角度的看,图8-4展示了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往来、外商直接投资(工厂投资和其他实物资本)、投资组合(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在全球的各自占比(图8-4)。左边的图片显示了中国私人部门与国际的联系(包括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金融投资组合以及银行贷款),2018年仅占全球总额的2%~3%,远远低于美国以及经济规模小于我国的日本。右图是对外金融往来占本国GDP比重。美国和日本的投资组合进出总额均超过各自经济规模,甚至韩国的投资组合流也占到GDP的60%左右,远远高于中国的11%[32]。在上一节,我们介绍过美国正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大规模投资、贷款推动了美元国际化。
图8-4 中国在全球金融往来中的比重
拿了一国货币,并不一定马上就对这个国家的产品有需求。那么这些货币攥在手里的这段时间,总不能把它藏在床底下吧,人家也想保值增值。因此这就需要能投资的地方。倘若这些货币不能保值增值,那么这些货币的吸引力就不高了。以一个问题来说明,很多人会问中国不买美债行不行?恐怕目前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中国目前有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兼顾收益并满足流动性要求。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金融产品既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又有足够大的体量。比如说黄金,先不说黄金的保值率和收益,就目前国际上的黄金市场也承受不了3万亿美元购买的体量,全球黄金产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真正流通的黄金总量是很少的,不过几百亿美元的流通市值。不要说3万亿美元,即使拿出5000亿美元购买就会导致黄金价格飙升,还不算那么多黄金的储存和运输费用。同样,即使买了3万亿美元的黄金,仅是抛售其中5000亿美元的黄金也会即刻引起黄金价格大跌,买的时候大涨,抛的时候大跌,收益怎么算?而美国国债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1万亿美元,千亿级别的抛售或者买入也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这就是资产流动性的最佳体现。此外,尽管理论上美国政府存在违约的可能,但是实际中这种概率微乎其微。如前所述,美元不仅是美国的美元,也是世界的美元,还不了债印钱就是了(美国目前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不仅是中国,日本、海湾石油国等都将大部分的外汇储备购买了美国国债。因此,购买美国国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没有替代品。尽管近几年,中国外汇投资也在多元化,但占比最大仍然是美债。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善的金融体系。这个发达是怎么体现的呢?从两个角度——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所谓广度是指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复杂程度。有广度的市场主要特征是:有很多不同类别的交易者同时入市,例如有机构客户、基金客户、长线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入市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保值,有的纯粹是为了投机;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有的不惜冒险力争赚取高利,有的只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投资时限不同,有的转瞬即卖,有的准备长期持有。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目的、不同看法的投资者?很简单,市场要有交易,就需要有买有卖。怎样才能有买有卖?需要不同的交易者对同一个资产有不同的看法。买的人自然是认为未来这个资产会涨,卖的人自然是认为这个资产未来会跌,所以才能有买有卖。如果大家都看法一致,要么是只有买家没有卖家,要么是只有卖家没有买家。
为什么我国的股票市场容易暴涨暴跌?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我国股票市场主要是由散户构成(俗称股民),普通股民没有研判市场的能力,都喜欢跟风,大家要么都看涨,市场上奇货可居;要么都看跌,吓得赶紧出手,所以价格就容易暴涨暴跌。市场越有广度,有越多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市场被一小撮人士控制的风险便愈小,市场就越能充分地反映当前的供求情况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美国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是只有美国人,而是汇集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如此带来两个好处:一是有庞大的资金进入美国,这些钱要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头一件事就是要换成美元;二是扩宽美国金融市场的广度。
为什么大家都跑去美国投资呢?这就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优势。金融市场的深度首先是指交易与投资持续不断(反映了交易的活跃程度),市场价格有秩序。这就是说,无论成交量多大,市价都不会失常地涨落,与此前的市价脱节。这就要求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经常交易者,市场交易活跃。上面我们谈到中国买美国国债的事情就是对这个概念最好的注解。其次是有弹性。这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大手成交之后价格迅速调整的能力。在有弹性的市场上,市价既不会一蹶不振,也不会只涨不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股市、汇市显然是极度缺乏弹性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金融市场能够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
再举个例子,之前讲到过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事实上盯住美元,就是怕汇率变动影响企业出口。但是美国企业就没有这方面太多的顾虑。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提供了汇率期权、期货等金融产品,可以充分锁死汇率成本。我们国家也有,为什么就不如人家的好用,还是回到刚才的金融市场的广度上看。人家参与的人多钱多,金融产品的价差小(经济学称为效率高)。同样把汇率锁在7元人民币换1美元,人家只要5角钱,你却要3元钱,成本优势差距较大。因此,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市场广度和深度是怎样练成的呢?这来自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的规范公平。开放就不多说了,你都不准人家来玩,那还谈什么广度。尽管美国是一个不太公平的社会,但是它的金融市场还是很规范的。1792年5月17日,美国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了一项协议,约定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从事证券交易并订出了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及其他交易条款(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端)。自那开始,美国金融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尽管华尔街经常爆出各类金融丑闻(如安然事件),而且任何监管体系都会有漏洞,但高利润总是能吸引不怕死的,所以这套制度总体还是运行有效的,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开、透明、处罚严厉。比如,美国证监会就定出了上市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要求公司必须如实披露信息,不能弄虚作假,你来我这上市需要满足这些标准,只要满足你就来,至于你现在是不是盈利,收入有多少,你的股票卖不卖的出去,定什么价格(在A股市场上市的价格都是有上限的,所以才会出现打新的现象),是涨是跌,完全由市场做决定,监管机构不会干预。所以很多中国优秀科技企业都去美国上市,因为在国内上不了,国内上市有盈利要求,有收入要求,还要审批。在美国,所有的上市公司该公布的都必须按时公布,公布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市场的每一个人得到的信息必须是同时以及准确的,不能搞内幕交易。而对于违反规定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一旦被监管机构发现,基本上会把你罚得倾家**产,这就大大提高了违规的成本。
美国现在都是进口多出口少,美元咋还那么牛气,因为人家的金融市场能把花出去的美元吸回来。咱们出口赚的美元不也是通过买国债的形式回到美国了吗,所以美国的国家收支是平衡的。
国际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货币自由可兑换,主要是指资本项目下资金自由出入。我拿了你的货币,哪天我在别的国家有点什么事急需用这个国家的货币,这会儿你告诉我对不起,不准你兑换成别国货币,那可真是急死人。无论是美元、欧元、英镑都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可以随时兑换成他国货币,不同的就是今天汇兑和明天汇兑的汇率不同而已。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有赖于这一进程。
一国货币国际化还有利于汇率的市场化定价。以美元为例,目前全球美元日均交易量为5.8万亿美元,其中仅有1万多亿是在美国国内交易,其余3万多亿均是在美国境外交易,即前面提到的离岸美元市场。全球外汇市场最大的交易币种是美元,占所有币种交易量的88%,但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不在纽约而是在伦敦[33]。这说明美元的汇率是全球定价,美国本土交易行为和美联储很难完全影响美元汇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美元外汇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2020年撰文称,在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和成熟市场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未来图景应该是——汇率由全球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所决定;在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非居民投资者大量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将远远大于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人民币汇率由全球日均数万亿元甚至数十万亿元且主要发生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外汇交易所决定,而非由中央银行管理。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刚刚所谈到“二元悖论”,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影响本国货币独立性,甚至埋下日后货币危机的隐患。历史上,一些中央银行曾反对其本国货币国际化。例如由于市场力量的驱动,马克和日元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升值。当时,德国中央银行坚决反对马克被用作储备货币,并坚决抵制伊朗计划在1979年将其美元储备转换为德国马克。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方面受到美国的施压,但日本中央银行和日本政府同样不愿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
如此看来,由“二元悖论”导致的货币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悖论是不是就没有解了呢?还记得上面提到的丁伯根原则吗?要揽多少“瓷器活”,就得备多少“金刚钻”,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新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