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乘一辆大卡车的三十名海河知青,被分配到了黄家湾大队的黄家湾知青点。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知识青年们被安顿住进了新盖的红砖知青宿舍,大家开始安营扎寨,安置自己的行李。
知青大院的正中,还建有一个篮球场,知青带队干部和大家住在一起。
很快,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降临了。荒郊野外,四周一片寂静,寂静得有点让人害怕。宿舍里,煤油灯的灯火忽闪忽闪的,让人感觉有几分凄凉,几分恐惧。
这一天,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俩姐妹开始了离开妈妈的生活。这一天,将被无数的知识青年铭记在心,因为,这一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对姐妹俩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也是一个陌生的夜晚。她们的人生轨迹也将因此而改变。董欣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妈妈辛劳的身影时时浮现在她的眼前。想到妈妈含辛茹苦养育她们的点点滴滴,她禁不住热泪盈眶,泪水打湿了枕巾……
第二天,公社在大队部组织知青学习一天。
全公社一百多名知青,默默地坐在稻场上,认真听取公社书记卢俊义讲解上山下乡运动的政策和意义。
书记卢俊义鼓励大家好好干,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讲完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政策,书记卢俊义跟大家介绍公社的概况,还有各大队、小队的具体情况。包括公社的小卖部、赤脚医生等等。
卢书记说,以前,这里的土地属于地主富农,农民生产的粮食都是属于他们的。现在这些土地属于集体,所以,生产的粮食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公粮,剩下来的部分按照国家计划制定的价格,统购统收。
完成了这两个任务之后,剩下的粮食就是公社社员分配的口粮。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定额,青少年有青少年的定额。当然,作为国家的人才,知青们的定额是比较高的。尽管知识青年是作为一个集体,大家在一块儿共同生活,但是社员们是要完成一定的工分,才有可能分到足够的粮食,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就是多劳多得。
他说,江汉平原是一个鱼米之乡,“两湖熟,天下足”。当地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粮食。他要求知青和社员一起,从第二天早上开始,早上六点钟出工,7点半回来吃早餐,8点半再出工,直到中午12点吃中饭,下午2点钟再开工。所有的作息时间,都以钟声为号,到时钟声会准时敲响。
最后,卢书记希望刚下放到公社的知青,能够很快地适应农村的环境,适应这里的集体生活。他说,过去你们都是学生,可能根本都没有干过体力活,到了这里以后,会有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希望大家尽快地适应这一切。也许,这就是大家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义所在。
稻场旁边,围满了农民,还有孩子。卢书记讲了很多,董欣、董霞姐妹俩其实都没有听进去。已经开始的知青生活,让她们感到有些不安,有些紧张。
因为知青们的到来,大多数公社社员都没有出工,他们围观着知青,“叽叽喳喳”地议论个不停。听到公社社员们的议论,大多数知青已经明白了,其实,公社的社员们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担忧,因为他们占有一定的人头,要参加粮食分配,而他们又不懂农业生产。很显然,这会影响到大家的经济效益,影响大家分配的粮食的多少。所以,卢书记最后说的是,尽管大多数知青并不懂农业生产,但是希望他们来了以后,能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吃了午饭之后,下午社员们开始出工,而知青们则在公社安排的社员和小队长们的带领下,去熟悉他们明天要干活的农田。
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农田,知青们不知道,自己将在这里干些什么,也不知道干完这些活,需要多少时间。好在下午只是走一走,看一看。
看完了他们明天要干活的地方,最后大队长汤家栋又带他们向正在干活的农民学习,看看这些社员是怎么干活的。
翌日早上6点,天还没有亮,知青点的钟声就敲响了。窗外,除了对面房子的一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灯光外,到处一片漆黑。阵阵寒气,无孔不入,透过玻璃缝隙肆意地冲进董欣、董霞她们的房间,董欣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江汉平原的冬天,寒冷而潮湿。一走出屋子,董欣、董霞姐妹俩就感觉到田野里瑟瑟的寒气。这时,董欣想起了有妈妈在身边的,那个温暖的老屋,那个温暖的家。她已经意识到,过去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遥远。现在,回到那个温暖的老屋,只是一种奢望。
“劳动”之前只是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名词。知青们曾不止一次在作文里写劳动伟大,劳动光荣,今天,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个中的含义。
他们还不止一次地赞美过劳动者的双手。今天,他们才体会到在寒风中,双手是那么冷,冷得透心凉。
大早上,不吃早餐就出早工。这让他们感到极不适应,有的人饿得心里慌,肚子“咕咕”地叫。或许,农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作和生活。
在大队长汤家栋的带领下,知青们被分成了好几组,开始整修农田,为明年开春做准备。这是每年冬天的任务,因为他们不会干活,需要生产队的社员、大队长、小队长们教。干活时,董霞发现许多知青都戴着手套,而社员们没有一个戴手套的。董欣也发现,实际上干活时戴手套极不方便,所以,尽管她觉得手很冷,最终她还是取下了手套,像社员们一样,努力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
早上,他们干了一个半小时。事实上,并没有出多少活,他们也没出太大的体力。可能要等他们熟悉了这些农活后,他们才能拿出更大的力气,消耗更多的体力。
收早工的哨子终于吹响了。知青们觉得喘了一口气,大家三三两两地扛起锹,跟在队长和社员们身后,朝知青点走去。
开始早餐了。食堂里,挤满了男女知青,吵吵嚷嚷的一片。
董欣和董霞姐妹俩刚吃完早餐,8点半出工的钟声又敲响了。董霞却发现自己的手套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董欣告诉她,干活可以不戴手套。董霞自己也觉得,如果干活一定要戴手套的话,肯定很费手套,那样手套很容易破的。
刚刚出工,阴沉的天空中,时不时飘落下一些雨点,寒冷的田野上除了干活的社员,几乎没有其他行人。
知青们冒着雨,学着社员的样子,修田挖地,认认真真地干着手上的活。
偶尔,有人想歇会儿,抬头看周围的人,却发现大家都在干活,也只好埋头又干了起来。董霞也想歇一会儿,望见寒风中的董欣,也正在瑟缩着脑袋四下张望。
她想,如果妈妈看到她们姐妹俩这个样子,一定会心疼地抚摸她们。
雨越下越大,队长终于吹起收工的哨子。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董霞迅速扛起了锹,跟着那些黑乎乎的人影,往田头走去。下放农村第一天的劳动,就这样结束了。
吃晚饭时,董霞发现晚餐没有昨天晚上好。她应该想不到,昨天晚上,是他们几年的下放生活中,最好的一顿晚餐,因为那是公社按照上级的指示,特意为招待他们这些城市来的客人准备的一顿晚餐。只有那一顿晚餐,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在接待,以后他们就是自己人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民,农民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经过几天的劳动,知青们开始理解什么叫艰苦的生活了。当初,在他们眼中的那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一个礼拜时间,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他们已经全部整理了一遍。接下来,挖沟渠,整理池塘,积青肥,积有机肥,更艰苦的劳动还在等着他们。
针对知青思想上存在的怕苦怕累的情绪,公社安排知青带队干部与知青中的积极分子黎宏伟一起,在黄家湾知青点组织夜间学习,知青带队干部坐在台上,请黎宏伟发言。黎宏伟表示,我们来到农村,就是要在黄家湾这座革命大熔炉中,虚心向农民学习的。所以,我们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克服千难万险,咬紧牙关苦心磨炼意志和品质,努力学技能、练本领、长才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百炼成钢。
黎宏伟滔滔不绝地讲着,有的知青在下面打瞌睡,有的议论纷纷,说这个黎宏伟说大话真是不用打草稿,满嘴跑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