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上卿虞卿的事迹。两人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危急存亡之际,两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挽救了赵国。因此,司马迁将两人合为一传。
乱世公子平原君
赵胜(?—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武灵王的儿子,长期担任国相,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胜在赵武灵王的儿子中最为贤德多才,在哥哥赵惠文王在位时就担任国相,被封在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封号平原君。平原君曾经三次卸任国相,又三次复位。士人都钦佩他的谦逊,纷纷慕名前往投奔,平原君来者不拒,门客多达数千人。
赵孝成王即位,作为叔叔的平原君继续担任国相,因为他力主接受韩国上党郡的归顺,直接引发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临阵换将,四十余万赵军全军覆没,国内空虚。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军围困了赵国国都邯郸,危急存亡之际,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领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前往,结果只挑出了十九人。这时,平时毫不起眼的门客毛遂主动请求前往,平原君认为他没有专长,婉拒了他。毛遂说:“你之所以没有发现我的长处,是因为我善于隐藏锋芒。”平原君只好同意。
来到楚国后,平原君和楚王谈论订立盟约,从早上谈到中午,都没有决定。堂下的毛遂手握剑柄登堂而上,对平原君说:“这个盟约两句话就能讲清楚,为什么到中午了还定不下来?”楚王听说他是平原君的门客,厉声呵斥他退下。
毛遂紧握宝剑,上前几步说:“大王敢斥责我,只不过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距离大王不过十步,大王的生命都悬于我手,人再多又有何用?楚国疆土广阔,士卒百万,这原本是称霸的资本,却被白起这个竖子一战而丢失都城,二战而烧掉了夷陵,三战连祖先陵墓都被烧毁。这是楚国的奇耻大辱,连赵王都觉得羞愧,大王不觉得羞愧吗?今天这个合纵盟约,正是为了帮楚国复仇啊!”
楚王被一顿数说,深感羞愧,马上改变态度,当场歃(shà)血为盟,出兵救援赵国。平原君感慨地说:“我善于识人,以为不会错识天下俊才,没想到把毛先生给错漏了。毛先生的一张嘴,能抵百万大军啊!”从此把他尊为上宾。
虽然楚国和魏国都派了援军,但是远水难救近火,秦军日夜进攻,形势依然危急。这时,有一个叫李同的人对平原君说:“公子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回答:“赵国灭亡,我也要成为俘虏,怎么会不忧虑?”李同说:“邯郸百姓易子而食,公子的姬妾却依然锦衣美食;士兵们兵器用尽,用木头当武器,公子的铜钟玉器却毫发无损。请问城破之后,这些都能保住吗?公子如果真的担忧赵国存亡,就下令让夫人以下姬妾编入行伍,负责守城,把家中财产都拿出来供养士卒,才能上下一心、保卫赵国啊!”平原君立即照办,邯郸军民士气大振,很快就募集了三千名敢死之士,李同带领他们发起决死突击,击退秦军三十里,为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赵国终于转危为安。
战后,上卿虞卿为平原君向赵孝成王请功,请求增加他的封地,平原君采纳门客公孙龙的建议,拒绝了这件事。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去世,他的后代继承了爵位,在赵国灭亡时与国同亡。
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也以善于养士闻名,在赵国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但他建议赵国接受上党郡,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在赵国面临重大危机时,没有丝毫挽救国运的办法,也暴露了他的目光短浅。
坚持抗秦的赵国上卿
虞卿(生卒年不详),名信,卿是官职,舜帝的后代。战国时期赵国人,纵横家和游说之士。
战国中期,自从张仪、苏秦以连横合纵之术游说各国后,出现了一批游说之士,虞信就是其中之一。
虞信穿着草鞋、背着雨伞来到赵国,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赵孝成王就被他的远见博学所吸引,赐给他黄金百镒(yì),白璧一对;第二次见面,赵孝成王拜他为上卿,尊称他为虞卿。
长平之战开始后,赵国初战不利,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楼昌建议直接向秦国求和。虞卿说:“秦强赵弱,和谈的主动权掌握在秦国手里。我们现在求和,秦国肯定漫天要价。不如拿出重宝,派人出使楚、魏两国,秦国必然怀疑各国合纵抗秦,再议和就容易得多。”赵孝成王不听,直接派人前往秦国议和,秦国马上高调向各国宣扬此事,各国果然不肯帮助赵国,赵国最终遭到惨败。所有结局均与虞卿当初预计的一样。
秦军解除对邯郸的包围之后,赵国暂时解除了危机。已经吓破胆的赵孝成王派出使臣,准备割地向秦国求和。虞卿马上反对,他说:“秦国打都打不下来的土地,赵国却割让给他,等于帮助了秦国!”又说:“秦国贪得无厌,今天割让六座城池,谁能保证明年秦国不来进攻呢?万一秦国明年攻来,大王还准备割让多少土地?以赵国有限的土地,满足秦国无限的贪欲,赵国很快就会灭亡!”
赵孝成王犹豫不决,这时,亲近秦国的大臣楼缓从秦国回来,力劝赵孝成王割让城池以换取和平。虞卿马上入宫面见赵孝成王,说:“与其割让给秦国,不如送给齐国,联合齐国共同对付秦国。”赵孝成王同意,派虞卿出使齐国。
秦国果然害怕,立刻派使臣前往赵国和谈。楼缓听说此事,马上逃离赵国。赵孝成王特地奖励虞卿一座城池作为封邑。在虞卿的谋划下,赵国又与魏国签订盟约,基本扭转了长平战败后的不利局面。
后来,因为魏国国相魏齐被秦国追杀,逃到赵国,虞卿主动放弃赵国国相之位,陪同魏齐逃亡,又来到魏国。魏齐最终被逼自杀,虞卿也滞留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专心著书,写下《虞氏春秋》流传于世。
【原文】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摘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
【译文】平原君跟楚国签订盟约后返回,回到赵国,说:“我赵胜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我鉴别人才多则千人,少则数百,自以为从没有看走眼,今天却看错了毛先生。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重如九鼎大吕。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过百万之师!”
词语积累
利令智昏:利,利益;智,智慧。巨大的利益让人丧失了智慧。比喻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一切都遗忘了。
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比喻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力,只能依靠别人。
脱颖而出:颖,物体末端的尖锐部分。锥尖穿过袋子显露出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得到机会,显现出全部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