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刺客列传

字体:16+-

刺客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我国最早的职业刺客出现在春秋时代,他们往往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行刺,带有豪侠气概。残酷的政治斗争催生了刺客的出现,行刺成功与否,往往能左右历史的进程。因此,司马迁特意写作《刺客列传》,记载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本书选取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四大刺客”为代表。

鱼腹藏剑的专诸

专诸(?—公元前515年),春秋时期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人。

专诸长得孔武有力,勇猛异常,发怒的时候有万人难挡的气势。这时候,楚国大臣伍子胥(xū)因为被楚王追杀,流亡到吴国。看到专诸后,认为他是一位勇士,主动和他结交。

此时,吴国的国王是姬僚,他的堂兄姬光认为自己应该当吴王,因此对姬僚不满,暗中招揽贤士伺机夺位。

伍子胥和姬光交好,知道他有夺位的野心,就把专诸引荐给姬光。姬光善于笼络人心,他知道专诸孝顺,对专诸的母亲非常尊敬,专诸很感动,决定以死相报。

公元前516年,姬僚派大军讨伐楚国,国内空虚,姬光觉得时机成熟,和专诸商议刺杀姬僚。专诸说:“吴王喜欢吃烤鱼,可以将匕首藏在鱼腹,由我呈上,再伺机刺杀。”姬光磕头致谢说:“你的身后事由我负责。”

几个月后,姬光请姬僚来府中做客,暗中埋伏甲士,姬僚也带着卫士前来赴宴。酒酣耳热之时,姬光借口脚痛难忍,中途离席来到密室,让专诸把匕首藏到烤鱼的肚子里,进献上去。

专诸来到姬僚面前,佯装分鱼,取出匕首刺杀了姬僚。随后,专诸被姬僚的部下砍死。这时,埋伏的甲士纷纷杀出,将姬僚的部下全部消灭,姬光自立为吴王。

据说,专诸为了刺杀姬僚,在太湖边苦练烤鱼,练就了精湛的烤鱼本领,被后世奉为“厨师之祖”。

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

豫让(生卒年不详),姬姓,毕氏,春秋时期晋国人。

晋国末年,国家政权由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卿士掌控,为了争夺权力,六家展开了血腥斗争。

起初,豫让先后成为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都得不到重用,后来成为智伯的家臣,受到赏识。

公元前453年,智氏在晋阳(今太原市)之战中被韩、魏、赵三家联合打败,领土被瓜分,智伯的头颅也被赵襄子砍下来做成酒具。

逃亡到深山的豫让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交加,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必须为他报仇雪恨!”于是决定刺杀赵襄子。

豫让改名换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混进赵襄子的宫中修厕所,潜伏准备行刺。赵襄子非常精明,察觉情况不对,马上逮捕豫让,豫让直言说:“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他是忠义之士,释放了他。

豫让复仇之心不改,为了改变声音外貌,他吞下炭火,使声音变得嘶哑,又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溃烂,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和朋友都认不出来。

朋友劝他说:“以你的才华,投靠赵襄子得到重用,到时候再行刺,不是很容易吗?”豫让回答道:“如果那样做,就是心怀叵测,我之所以选择这种做法,就是要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每天必经的桥下,准备刺杀他。赵襄子路过此桥,座马受惊,于是发现了豫让,便责问他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这又算什么?”豫让说:“不一样,他们以普通人待我,我以普通人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答!”

赵襄子沉默不语,下令包围豫让。豫让觉得此生无法报仇了,请求赵襄子脱下外衣,让他刺中衣服,借以表示已经复仇,随后自尽身亡。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士人都被他的忠义感动,为他的去世表示悲痛。

知恩图报的聂政

聂政(?—公元前397年),战国时期韩国轵(zhǐ)邑(今河南省济源市)人。

聂政少年时以任侠著称,因为杀了坏人,携带母亲和姐姐到齐国避难,以屠宰为生。

这时候,韩国大臣严仲子因为得罪了丞相侠累,逃亡到齐国,到处寻找能够帮他报复侠累的人。有人向他推荐了聂政,严仲子备下精美的酒食,前往聂政家中,恭敬地请聂母享用,又拿出一百镒黄金当贺礼。

聂政认为礼物太重,坚决不收,严仲子将实情相告,聂政说:“母亲在世,我不敢答应你啊!”始终没有接受礼物。严仲子再三谦让,尽完宾主之礼后才告辞。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他守孝三年满期,说:“我不过是屠夫,严仲子贵为卿相,却不惜屈身结交,为我的母亲祝寿,这份恩情我铭记于心。如今母亲去世,姐姐出嫁,我毫无牵挂,该为他出力了!”

说完,前往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拜访严仲子,问清了仇人的情况。严仲子想再多找几个帮手,聂政说:“万一走漏了消息,就太危险了。”独自出发去了韩国。

侠累正在自己府中,周围甲士环立。聂政只身单剑冲进府中,在台阶上刺死了侠累。周围甲士上前围攻,聂政击杀了几十人,眼见逃生无望,担心连累姐姐,用剑毁掉面容后自尽身亡。

韩王将聂政暴尸于闹市,重金悬赏能辨认他的人,过了很久都没人知道。聂政的姐姐听说此事,猜到是自己的弟弟,不远千里来到韩国,看到果然是聂政的尸首,不禁抚尸痛哭。

围观的韩国人问她:“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来认尸?”她说:“我的弟弟不惜损毁面容,就是为了保护我,我怎么能因为怕死,就埋没他的名声呢?”最后因为哀伤过度,也死在聂政旁边。

各国士人听说聂政姐弟的事迹,都称赞他们的侠义和烈性。

图穷匕见的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人。

荆轲是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迁居卫国后,卫国人叫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叫他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性格慷慨侠义,漫游各国,结识了许多豪杰。来到燕国后,和屠夫高渐离、隐士田光结为朋友。他和高渐离两人喝醉之后,高渐离击筑(zhú),荆轲高歌助兴,旁若无人。

此时,秦始皇开启了统一六国的步伐,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的燕国太子姬丹非常忧虑,与自己的老师鞠武日夜筹谋怎么对付秦国。

不久,秦国一位将领樊於(wū)期逃亡到燕国避难,姬丹不顾鞠武的强烈反对,收留了他。随后,鞠武提议与列国合纵,并联合北方的匈奴,一起对抗秦国,姬丹觉得收效太慢,没有采纳。

鞠武便将田光介绍给姬丹,田光推荐了荆轲,然后自刎,以此向姬丹表明自己绝不泄密,并激将荆轲。

姬丹与荆轲密谈,将自己刺杀秦王的计划和盘托出。荆轲推脱一番后,最终同意一起筹划此事。姬丹大喜,将他奉为上宾,给予十分隆重的礼遇,以求感动荆轲。但是,过了很久,荆轲始终没有行动的意思。

这时,秦国灭亡了韩国、赵国,兵锋直抵燕国的南部边境。姬丹十分恐惧,屡屡催促荆轲抓紧行动。荆轲本意是想等待一位挚友,两人一起行动,现在见姬丹催得如此急迫,只好同意提前行动。

荆轲献计说:“没有能打动秦王的东西,就无法靠近他。最近,秦王拿出厚赏,求购樊於期的首级;如果再献上燕国最肥美的督亢(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之地的地图,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这样才能得到机会!”姬丹不忍心出卖樊於期,荆轲私底下拜见他,樊於期急于为被秦王杀害的家人报仇,慨然自刎而死。

姬丹提前准备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淬上剧毒。又让燕国勇士秦舞阳为副手,跟随荆轲前往。荆轲携带樊於期的首级、督亢的地图出发了,姬丹带着门客送到易水河边,荆轲合着高渐离的筑声,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秦始皇听说了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安排了隆重的礼节接见荆轲。两人来到大殿,秦舞阳忽然害怕,浑身发抖,荆轲笑着说:“小地方来的人,没见过世面。看到帝王的威仪,难免害怕。”

秦始皇让荆轲将秦舞阳捧着的地图呈上来。地图展开到尽头,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扯住秦始皇的衣袖,向他刺去。

秦始皇大惊,猛然跳起身来,衣袖扯断了,马上拔剑,仓促间拔不出来,只好绕柱而走,荆轲猛追不舍。

事发突然,满殿的臣子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按秦国的制度,群臣上殿都不准携带任何兵器;就连宫中的侍卫,也只能在殿外守候,来不及传唤。

这时,医官夏无且用携带的药囊投向荆轲,荆轲躲避,群臣趁机提醒秦始皇将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砍断荆轲的左腿。

荆轲用匕首投向秦始皇,没有刺中,靠着柱子大笑说:“我本来想要活捉你,逼你签订归还土地的盟约,这才导致事情没有成功!”说完就被卫士击杀。

荆轲孤身入秦,以一己之力刺杀威震天下的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但这种气概足以震烁古今,永远被人铭记。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摘自《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译文】燕国太子姬丹以及知情的门客,都身穿白衣戴白帽为荆轲送行。到达易水的岸边,祭祀路神、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唱出苍凉凄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上前唱道:“冷风萧萧啊易水冰寒,壮士一去啊不再回来!”

词语积累

图穷匕见(xiàn):穷,尽头。地图翻到尽头露出隐藏的匕首。比喻在最后时刻显露真相或本意。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大义。舍弃生命来追求大义。比喻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士为知己者死:知己,了解自己的人。为赏识自己的人甘愿献出生命。比喻为了义气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