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朝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晚节不保的一代名相
李斯出生于平民家庭,少年时勤奋好学,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后来,他在本郡担任书吏,对行政工作很熟悉。他观察到官吏屋舍厕所里的老鼠生存环境恶劣,整天提心吊胆;而粮仓的老鼠舒适安逸,根本不怕人。
李斯感叹地说:“在才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人能否出人头地,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于是,野心勃勃的李斯辞去书吏的工作,拜当时的大学者荀子为师,系统学习其法治思想,掌握了法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决定到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秦国发展。
在秦国,李斯凭借杰出的能力很快得到丞相吕不韦的器重,担任郎官,得到接近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的机会。
秦始皇亲政之后,李斯力劝他抓住机会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议先吞并弱小的韩国,再逐步消灭他国。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赏识,秦始皇封他为客卿。
不久,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修建郑国渠,以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但此举很快被识破,引发秦国本土势力对外来客卿的猜忌,秦始皇下达逐客令,准备驱逐六国的所有客卿,李斯也在其中。
李斯趁机进呈《谏逐客书》,指出历代秦王重用外国的人才,才有今天秦国的强大,建议停止逐客。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提拔他为主管司法的廷尉,参与国事。
后来,秦始皇开启了统一六国的进程,李斯以卓越的政治远见与才能,出谋划策,贡献良多。
天下统一后,秦始皇任命李斯为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了巩固军事胜利的成果,李斯支持配合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稳固国家的统一。
比如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着手统一文字,形成新的文字书体——隶书,沿用两千多年,成为我国通用文字的鼻祖;又在法律、货币、度量衡等领域确立全国性规范。这些开创性的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来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李斯的权位和威望日益高涨。他的府邸每天车水马龙,宾客不断,几个儿子都迎娶了皇室公主,女儿们也都嫁给了皇室贵族。
李斯感叹地说:“我的老师荀子说过:‘凡事不可过头。’我本是上蔡的一介平民,如今官至极品,荣华富贵到了极点,所谓物极必衰,真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收场啊!”虽然如此感叹,但李斯对权位越发看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幼子胡亥、李斯和贴身太监赵高陪同前往。走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秦始皇病重,遗诏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
但是遗诏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就病逝了,赵高扣下遗诏,跟胡亥秘议,准备伪造诏书,杀了扶苏,让胡亥成为太子,但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首肯。
赵高找到李斯,说:“陛下已经病逝,立谁为太子,不过是你我口中一句话的事。”李斯大惊失色,连忙说:“这是亡国之音,怎么能这么说?”赵高说:“如果扶苏即位,他跟大将军蒙恬更加亲近,你的丞相之位还保得住吗?”李斯觉得有道理,便和胡亥、赵高篡改诏书,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拥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登基之后,日夜酒宴歌舞,不问政事,无节制地征发百姓修筑阿房(ēpáng)宫,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李斯屡次上书,请求停建阿房宫,减少徭役,缓和国内矛盾,秦二世忙于饮酒作乐,见到奏疏非常生气。
赵高趁机挑唆,李斯被关进监狱。赵高借机诬陷李斯谋反,使用严刑逼供,李斯被迫认罪。公元前208年,李斯被杀,株连三族。一年后,秦帝国灭亡。
李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践行法家思想,被后世视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凭借一篇《谏逐客书》,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用小篆体亲笔书写《仓颉(jié)篇》,赢得书法家的名头。
纵观李斯的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却因沉迷于权位,导致身败名裂。
【原文】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摘自《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译文】李斯年轻时,在上蔡郡做小吏,看到官吏屋舍厕所里的老鼠吃脏东西,有人和狗过来,不断受到惊吓。李斯来到粮仓,看到粮仓里的老鼠吃粟米,住在大屋子里,看不见它们有惧怕人和狗的担忧。这时候,李斯就感叹说:“一个人贤能或者不贤能,如同老鼠一样,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啊!”
词语积累
布衣黔(qián)首:布衣,平民;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指平民百姓。
土壤细流:细流,小河。土壤和小河。比喻很细小的事情。
快意当前:快意,称心如意。贪图当前的舒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