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文帝纪

字体:16+-

刘恒(公元前203—公元前157年),汉朝第五任皇帝。死后谥号孝文皇帝。

乱局登基,勤俭治国

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196年,高祖亲征代地(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成功平叛后便封了刘恒为代王。刘恒在代国发展经济、休养生息,逐渐积累了治理经验和良好的名望。同时,他养成了谨慎、稳重的性格,远离朝堂,没有被卷入政治斗争。

吕太后去世后,掌管军事的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携手诛灭了吕氏一族。群臣认为当时在位的小皇帝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不符合皇位继承法统;而吕太后在位期间,先后杀了四位高祖的儿子,众人就商议决定迎立远离朝政、名声尚佳的刘恒为帝,并派使者迎接他回京城长安(今西安市)。

刘恒虽然久居代地,但也清楚京城内的尔虞我诈,因此心怀疑虑,只带了六名随从出发。走到高祖陵墓时停了下来,刘恒派亲信宋昌前去查看。宋昌到了长安附近的渭桥,看到丞相以下的官员全都出来迎接,于是回来报告刘恒,刘恒才继续前进。到渭桥后,群臣拜见刘恒,刘恒也谦逊回礼。这时,周勃说有事想单独启奏,宋昌说:“如果奏报的是公事,请当着众臣的面说,如果是私事,王者没有私事。”周勃便拿出天子玉玺献给刘恒,刘恒不肯接受。

到了馆舍住下后,群臣跪请刘恒继位,刘恒推让数次,最后陈平说:“我们衷心认为大王是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选,臣等为宗庙社稷考虑,不敢怠慢,希望大王不要再推辞。”刘恒说:“既然大家都认为我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那我就不敢再推辞了。”公元前180年,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文帝一直在地方做藩王,因此非常重视民间疾苦。他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经常下诏劝老百姓多种粮食,还亲自带着群臣农耕,给大家做榜样。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国力开始强盛。

这时,诸侯王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文帝一方面坚决镇压了公开造反的两位诸侯王,另一方面则尽量采取怀柔之策,维持政局稳定。南越王赵佗(tuó)自立为帝,与汉朝对抗。文帝给他写了一封很谦卑的长信,说:“我是高皇帝一个偏房的儿子,在代地守卫边疆,见识不多,天资愚钝,所以一直没有机会与你通信。后来我继位,听说你一直在寻找亲兄弟,并要求把攻打南越的两个将军免职,我都照办了,还派人修缮(shàn)了你先人的坟墓。前些时候,听说你攻打汉朝,如果我也出兵,受苦的只能是两国百姓,有什么意义呢?我得了南越的土地,也大不了多少,我得了你的财富,也富不了多少,所以还是你自己治理吧。希望我们能继续保持互相来往,和平交往。”赵佗接到信,被文帝的谦逊感动,马上谢罪称臣。

文帝一生出了名的节俭。有一回,地方大臣进献了一匹千里马,文帝说:“我出行的时候,前有旗车,后有属车,巡游每天也不过几十里,要千里马干什么?”把马退回去,并下诏不许官民进献任何礼物。还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找来工匠估算,需要花费一百金,连忙说:“一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了。”于是作罢。

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留下遗嘱说厚葬太浪费钱财,于民生不利,哀悼的时间也没必要长久,三天就可以了,国丧期间不要禁止举行嫁娶、祭祀的饮酒吃肉等,不要用布帛来铺盖灵车,也不要派羽林军护灵,更不要让百姓到宫殿哭灵,陪葬品也不要使用金银而用瓦器,可谓节俭到了极致。

正是由于文帝重视生产,勤俭治国,为汉朝初期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出现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原文】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皆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摘自《汉书?卷四》

【译文】群臣都伏在地上,坚决请求代王登基。代王刘恒向西辞让了三次,向南辞让了两次。丞相陈平等人都说:“臣等伏地考虑此事,大王继承高皇帝大统最合适,即便是天下诸侯和万民也都认为合适。臣等为宗庙、社稷考虑,不敢怠慢,希望大王如愿地听从臣等的请求。臣恭敬地将天子玉玺、符节两次跪拜呈上。”代王说:“既然宗室、丞相、将军、诸王、列侯都认为寡人合适,寡人不敢推辞。”于是即帝位。

词语积累

亲尝汤药:汤药,用水煎服的中药。汉文帝的母亲生病三年,服用的汤药,汉文帝都要亲自尝过以后才给母亲喝下。后世将这个故事奉为孝道的典范。

露台之产:露台,露天的台榭。修建露天的台榭所需要的钱。指百金之资或者为数不小的钱财。

躬身菲薄:躬,亲身;菲薄,微薄。指亲身实行俭约。

不名一钱: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非常贫穷。

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文帝时一种举荐后备官员的制度。也指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