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年),汉朝第六任皇帝。死后谥号孝景皇帝。
“文景之治”与“七国之乱”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很想做个好皇帝,决心把天下治理好。
景帝的治国方法基本遵循了文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继位第一年便宣布将田租税率由十五分之一改为三十分之一,从此成为汉朝的定制。
景帝看到有些地方的土地十分贫瘠,而有些地方土地肥沃却没人开发,便下诏鼓励百姓移民,以发展生产。他还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禁止用粟米喂马,以保障农业生产。
文帝曾经废除了肉刑,改为打板子,虽然减轻了刑罚,但仍然有很多人被打死,这些家属跑来喊冤道:“明明没有犯死罪,为什么反而被打死了呢?”
景帝觉得确实不应该这样,于是下令将原来打五百次的改为打三百次,打三百次的改为打两百次,又规定只准打屁股,不能打别的部位。这么一来,被打死的人大大减少了。
在景帝的治理下,汉朝的国力进一步增强,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后世将景帝与文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开创西汉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从高祖开始,在地方上采取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的政策,分封了一批刘姓诸侯王。诸侯们可以在封地内任命官员、铸造钱币。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诸侯们的实力也得到了很大增长,越来越骄奢,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便组建军队,招募死士,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诸侯们的行为不仅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而且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导致社会一片混乱。到汉景帝时,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景帝的大臣晁(cháo)错提议削藩,景帝让他主持削藩事宜。朝廷的削藩诏令刚刚颁发,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bì)立即杀掉朝廷任命的官员,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来势汹汹,景帝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也都束手无策。这时,景帝想起文帝临终前曾说:“将来国内要是发生叛乱,可以拜周亚夫为将军。”
于是景帝赶紧召见周亚夫,拜他为太尉,命他指挥全国的军队,与大将窦婴一起平叛。在周亚夫和窦婴的努力下,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叛军。
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几个诸侯王也都畏罪自杀。后来,景帝下诏说:“刘濞等人作乱,欺骗官吏百姓,如今刘濞已死,凡是受到蒙蔽的以及逃亡的人均不予追究。”他继续让七国的后人继承王位,但规定只能在封地内征收租税,不准干预地方行政。诸侯国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景帝时期,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对文教事业也渐渐重视,对各种思想流派不再严厉禁止。汉初时流行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景帝虽然也提倡黄老,但也允许包括儒家在内的学派存在,这为汉武帝大行推崇儒术奠定了基础。
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大功。有一次,景帝与弟弟喝酒,酒酣之际,戏称自己死后,传位给他。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宠爱小儿子,希望刘武留在身边,极力支持刘武当皇帝。
景帝酒醒之后,后悔此事,很快册立宠爱的栗姬所生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得罪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piāo),刘嫖日夜在景帝面前说栗姬母子的坏话。
景帝好几次试探栗姬,发现她心胸狭窄,担心出现汉朝开国初吕后专权、诛杀刘氏宗亲的局面,便废掉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文帝与景帝父子二人的统治使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大家都称赞“文景之治”是美好的盛世。
【原文】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狭,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摘自《汉书?卷五》
【译文】景帝下诏说:“近来粮食连年歉收,很多百姓没有饭吃,甚至有人饿死,朕感到十分痛心。有些地方贫瘠,不长一毛,无法农耕、种桑、养家畜;有些地方土地肥沃广阔,草木丰盛,水利条件好,却无法迁徙过去。那些鼓励百姓迁徙到土地广阔而肥沃的地方的想法,应听从。”
词语积累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安如泰山:安,安稳。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死灰复燃:死灰,燃烧后的灰烬。指熄灭了的火灰,又重新燃烧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
相提并论: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