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贾谊传

字体:16+-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与屈原并称“屈贾”。

政论天下的一代名儒

贾谊从小博学多才,师从大儒荀况的学生张苍,十九岁时就凭借善于作文、精通诗书闻名全郡。

河南郡太守吴公听说贾谊有才,把他招到门下,非常器重。在贾谊的协助下,河南郡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吴公政绩排名第一。

汉文帝登基后,听说河南郡治理得好,提拔了吴公的官职,吴公又推举了贾谊。贾谊得以进入宫廷,被委以博士之职,负责掌管书籍文典、教授生徒。当时贾谊只有二十二岁,是所有博士中最年轻、最博学的。

文帝经常与博士们议事,其他人都回答不上来,只有贾谊对答如流,见解精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文帝很看重他,一年之内破格提拔了他好几次,让他担任执掌议论的太中大夫。

贾谊上任后,积极向文帝献策。他先是提议进行礼制改革,结合儒学和五行学说,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礼仪制度,用来替代秦制。文帝考虑到自己登基不久,国力刚兴,不宜大改革,没有采纳。

文帝即位时,汉朝建立二十余年,社会逐渐恢复活力,商业发展,奢靡之风渐兴。贾谊接着呈上《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预备荒年。文帝予以采纳。

后来,贾谊又意识到诸侯长留京城,不利于治理,建议让他们全部就封,文帝很赞同。

文帝见贾谊见识非凡,想让他担任要职,功臣们认为自己跟着高祖打江山才身居高位,一个年纪轻轻的书生,怎么能和自己平起平坐呢?于是一致反对,说道:“贾谊年纪这么轻,学识浅薄,一心只想大权独揽,很多事情都是被他搞乱的。”

这样的话听多了,文帝渐渐疏远贾谊,对他的建议也不再采纳,让他给长沙王当老师。

贾谊在长沙(今长沙市)一待就是三年。后来,文帝思念贾谊,召他回京。贾谊入朝,文帝刚祭祀完天地,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在未央宫的宣室里询问鬼神之事,贾谊一一讲述。文帝听得很入神,一直到半夜还不觉得累。

后来,文帝说:“我很久没见贾谊了,以为自己的学识已经超过他了,如今看来,还是没有超过。”

贾谊虽然回到长安,但仍没有得到重用,文帝让他给梁怀王当老师。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从小喜欢读书。文帝的这种安排,可以视作对贾谊的重视。

当时,汉朝的北部是强大的匈奴,匈奴频频来犯,再加上国内各项制度不健全,诸侯王常常越权管理,所以社会秩序混乱。

贾谊经过深思熟虑,向文帝献上《治安策》说:“臣认真分析国家当前的形势,认为令人痛哭的事有一件,令人流泪的事有两件,令人长叹的事则有六件,至于其他违背事理、伤害正道的事,更是不胜枚举。别人都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臣认为还远远不够。那些说国家安定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阿谀奉承,都没有从实际出发。”然后他逐一陈述,说得十分详细。

公元前169年,贾谊陪同梁怀王入朝,怀王不小心坠马而死。怀王死后,因为没有子嗣,按照规定,梁国要被撤销。

贾谊认为梁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建议不要撤销,文帝予以采纳。“七国之乱”爆发,叛军本想往西直接进攻洛阳,但被梁国阻隔,只好猛攻梁国,梁国有效阻断了叛军的图谋,最终叛军被剿灭。如此来看,贾谊的建议确实深谋远虑。

怀王死后,贾谊深感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怀王,心情非常忧郁,没多久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代表作有《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骚体文,为汉代骚体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政论文《过秦论》,深刻探讨了秦朝治乱的道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文】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lí),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摘自《汉书?卷四十八》

【译文】后来过了一年多,文帝想念贾谊,召他回京。贾谊到达京城,入朝觐见,文帝刚刚祭祀完毕,坐在宣室里。文帝因对鬼神之事颇有感触,于是询问贾谊鬼神的根源。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文帝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地把身子挪到坐席的前端。谈完以后,汉文帝说:“我很久没见贾谊了,自以为已经超过他了,现在还是比不上啊!”

词语积累

洛阳才子:原指贾谊,因为他是洛阳人。后泛指有才华的人。

前车之鉴:鉴,镜子,引申为教训。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此为鉴。比喻之前的失败,可以作为后来者的借鉴。

投鼠忌器:忌,顾虑。想打老鼠,又担心老鼠身旁的器物被击坏而不敢下手。比喻做事有所顾忌。

草菅(jiān)人命:草菅,野草。把杀人视同于除草。比喻轻视人命,滥杀无辜。

大公无私:没有私心,一心为公。指处理事情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