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善谋国不善谋身的政治家
晁错从少年时起学习法家思想,治学十分严谨,为人也十分严苛。汉文帝时,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人,晁错受到推举,跟随学者伏生学习《尚书》,接受了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担任太子的属官,又升任博士。
晁错呈上奏疏,论述太子如何掌握治国的方法,说:“君主之所以尊贵显赫,扬名万世,是因为懂得治国之术。懂得如何治理民众,群臣才会臣服;懂得如何分辨言论,才不会被蒙蔽;懂得如何造福百姓,国家才会安定;懂得如何尽孝道,德行才会完美。这四项是太子首先要学的。”文帝觉得有道理,任命他为太子府的总管。晁错能言善辩,很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誉为“智囊”。
文帝时,匈奴屡屡犯境,晁错提出应该主动出击,用最精锐的兵力攻打他们,文帝虽然很赞同,但认为国力不够强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晁错又多次上书,提出削弱诸侯势力以及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认为太过激进,也没有采纳。尽管如此,文帝仍然赏识晁错的才能,但袁盎等大臣反对晁错的建议,也很讨厌他。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登基后,对晁错宠信有加,常常召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对他言听计从。晁错步步高升,引发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
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已经很强大,在地方作威作福,越来越不想受朝廷的约束。晁错对景帝说:“眼看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如果再不及早削弱他们,将来就更没办法了。”景帝也想削藩,却不敢轻举妄动,说:“如果削去封地,他们因此造反,怎么办?”晁错说:“如果削去封地他们就要造反,那更要早点削弱。不然,等他们实力强了再造反,祸乱就更大了。”于是景帝召集大臣们商议削藩,因为晁错深受信任,大家不敢反对。
晁错的父亲听说这件事,急忙来找晁错说:“皇帝刚刚继位,你就建议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都会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不这样做,天子就不会尊贵,国家也不会安宁。”父亲说:“刘家的天下是安宁了,而晁家的灾祸就要开始了,我不忍看到灾祸降临!”于是,晁错的父亲回到家中便服毒自杀了。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听到削藩的消息,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诛杀晁错、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名,发动了叛乱。景帝急忙召集众臣商议平叛,晁错建议景帝率兵亲征,景帝犹豫不决。
这时,袁盎来了,袁盎曾经做过吴国的丞相,景帝问他:“如今吴、楚等国反叛,你有什么平叛的办法吗?”袁盎说:“臣认为不足为虑。臣有一计,但是只能跟陛下一个人说。”景帝让众人退下,袁盎说:“吴、楚等国是高祖亲自分封的土地,晁错却擅自建议削藩,他们就以‘诛杀晁错’起兵,要求恢复封地。只要杀了晁错,恢复封地,不用一兵一卒便可平定叛军。”
景帝沉思了很久,说:“如果真能平定叛军,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过了几天,有大臣弹劾晁错,说他言论荒谬,大逆不道,应当腰斩,景帝批复“可以”,派人召晁错入朝。晁错穿着朝服,经过街市时被斩杀,还被灭了满门。
晁错死后,平叛的将领回到京城报告情况,景帝急忙问:“吴、楚退兵了吗?”将领说:“吴、楚谋反之心有几十年了,只不过是借削藩之名起兵罢了,晁错一死,反而遂了他们的愿,恐怕天下的忠臣再也不敢进言了!”景帝长叹一声,说:“你说得对,我也很后悔这件事。”
晁错虽然死了,但他的削藩政策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晁错为国家深谋远虑,却看不到自身的危害,虽然未能善终,但世人都感叹他的忠心。
【原文】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摘自《汉书?卷四十九》
【译文】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颍川郡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继位,你当权处理政事,却建议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情,招来很多责难怨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如果不这样,天子就不会尊贵,国家也不会安宁。”父亲说:“刘家的天下是安宁了,而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家了!”于是服毒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看到灾祸连累自身。”
词语积累
百不当一: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不绝如线:像马上要断掉的线。形容形势危急。比喻子孙凋落或缺乏后继者。
赴汤蹈火:赴,赶往;汤,热水;蹈,踩。为了某件事付出所有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朝令夕改:早上发布的政令,到晚上又变了。形容政令多变,使人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