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绸之路是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时正式提出的。他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对数字丝绸之路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这为下一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1]
综合当前各类文献看,数字丝绸之路概念雏形源自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言指出,要加快全球网络基础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此次大会举办了重要的分论坛“数字丝路·合作共赢”[2]。分论坛围绕如何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构建起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拓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和空间,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展开了讨论。在分论坛的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环节,由26家机构和知名公司发起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联盟的意向书。本章将从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出发,进而对当前我国发展数字丝绸之路的问题、优势以及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并根据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一、数字丝绸之路的研究进展和实践
1.数字丝绸之路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情况
截至2019年3月25日,通过CNKI主题词搜索关键词“数字一带一路”和“数字丝绸之路”,共有相关期刊论文65篇,主要刊发于2014—2018年。
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者诸云强团队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计划》。[3]诸云强团队是立足于数字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动能,提出了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信息建设总体架构。该结构体系从数据基础设施到互联网经济合作交流,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层、数字存储和共享层、数据分析中心层和数字丝绸之路的应用层,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沿线国家交流体系下,目前已公开可查文献中最早的数字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模型。
2016年,闵祥鹏、卢勇提出以数字技术为主导,解决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发源地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推广推介的数字化问题。[4]方英、刘静忆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出版物贸易和版权贸易的格局和态势,并从善用政府政策和平台、创新走出去内涵、发展数字出版、培养翻译和版权贸易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出版企业积极实践国家战略和开展国际合作的策略。[5]Т.Н.尤金娜、杨俊东,从数字经济视角对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进行了研究,认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为俄中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背景下,统一数字空间发展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为俄中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6]程昊、孙九林等基于实证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信息化发展格局,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同时各国信息产业贸易发展格局极不均衡,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突破“一带一路”,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通过输出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深化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一带一路”[7]。
2017年,敦煌网发布了《“一带一路”跨境数字贸易(出口B2B)发展报告》。据报告显示:受“一带一路”倡议利好,从交易额上看,我国跨境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2B交易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地区分布上看,数字贸易在东欧地区占有较大的份额。[8]张耀军、宋佳芸研究认为,数字“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沿线国家大数据战略意识不强,大数据基础设施水平不一,大数据安全威胁不断,大数据标准制定能力不均等问题,需要强化大数据战略思维,优化数字化顶层设计等,保障数字“一带一路”道宽路畅。[9]黄意武、游登贵从数字出版业研究出发,认为需要打造数字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和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平台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数字出版相关业态增强中国数字出版的影响力和渗透力。[10]赵豪迈认为急需发起“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11]
2018年,张伯超、沈开艳通过选取与数字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代表性指标数据,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条件,发现各国在要素禀赋与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水平以及营商与创新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存在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国互联网与信息通信行业企业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走出去”。[12]孙杰贤认为,对于沿线国家的企业来说,“一带一路”将有助于其有效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境内外两个市场,以此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13]庄怡蓝、王义桅认为各国应在开放包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共建推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发展。[14]
(2)国际研究情况
截至2019年3月25日,通过佐治亚理工学院图书馆综合数据库系统能够检索到的关于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研究论文有19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18年6月刊文认为西安在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发展中有很强的竞争力。[15]波兰华沙经济学院政治研究系教授克日什托夫·科兹沃夫斯基(Krzysztof Koz?owski)研究认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中国电信企业“走出去”政策的自然延伸,可以满足尚未满足的数字连接需求。更大的连通性不仅可以为中国企业在电子商务和其他领域的现有市场打开大门,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机会,创造新的市场。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中国数字产品的价格比欧盟或美国产品更有吸引力。如果中国成功地为数字不发达的亚洲国家提供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它将享有技术标准提供商的特权,这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金色圣杯(Golden Grail)”。但是,数字丝绸之路的问题是缺乏具体的内容。总的来说,数字丝绸之路看起来不像一个明确和连贯的构想,而更像是包含了“从中国科学院地球观测项目到小米手机销售”在内的比较宽泛的概念。[16]
卡耐基梅隆大学洪升(音译,HONG SHEN)教授认为,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联盟。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正在打造一个多面性的“数字丝绸之路”,旨在缓解工业产能过剩,促进中国企业全球扩张,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和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互联网为基础的“包容性全球化”[17]。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系郭国峰等的研究认为许多创新可能起源于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然而,中国适应、改造了一些这样的发明和创新,同时独立创造了许多技术商业模式。通过新的丝绸之路,中国可以进行第二个扩散过程,并将创新从硅谷传播到其他“一带一路”国家。[18]
瑞典学者彼得·西尔等(Seele Peter,et al)认为,对于一个高度网络化、全球化、复杂化和数字化的资源有限的世界,可持续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共同思考、合作、学习、创造和组合创新;并共享共同发展,增进集体智慧。通过将“一带一路”与数字基础设施和企业数据管理系统互联,就可以实现协调而分散的工作,并对社会责任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找到供应链、数据管理、企业监管等问题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等。[19]
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FID)2019年3月发布了题为《沿着数字丝绸之路实现复杂的发展目标》(Achieving complex development goals along the digital Silk Road)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字丝绸之路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的数字化愿望超越了光纤电缆的建设,并涵盖了各种技术的销售和出口等。中国不仅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方面,而且在更广泛的技术方面正在成为世界领先者。报告强调,将数字丝绸之路仅仅视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报告认为,包括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在内的中国日益凸显出来的前沿技术发展潜力和出口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关于ICT和SDGS的文献揭示了加速采用ICT和实现复杂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潜在的权衡。这种复杂的关系必然会对数字丝绸之路产生影响。[20]
2.数字丝绸之路已经成功实施的项目和政府的实践进展
(1)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的提出与发展
2016年5月16日至17日在“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上由大会主席、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提出了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计划倡议(DBAR)。[21]
DBAR主要是以地球大数据为抓手,围绕“一带一路”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与环境、海岸带与海洋、灾害风险、高山与极地寒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城市与基础设施、水资源与水安全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研究,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第三届数字丝绸之路论坛公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12月底,已有5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与。[22]
DBAR主推的数字丝绸之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实现六大类数据的数据检索、共享、产品可视化展现,并通过中文、英文、法文等多语言版本,支撑8个数字丝绸之路国际卓越中心的在线标准化数据共享。数字丝绸之路地球大数据平台现已研发“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气候、灾害、遗产等专题数据集94套、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产品57类、共享数据超过120TB,可为“一带一路”农情动态、遗产地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海岸带演变、自然灾害监测、城市扩张、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全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示范支持。[23]全部建设工作预计到2026年完成。
(2)政府与企业的数字丝绸之路实践
截至2019年4月底,在中央层面上,还没有正式出台相关的整体战略推进计划。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层面上,最初的相关类似概念是2011年由敦煌网提出的。敦煌网2011年提出要打造一个21世纪的“网上丝绸之路“并搭建全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我国正式公布“一带一路”战略后,相关网络化、数字化的“一带一路”发展思路也开始了广泛的探讨,地方政府反应积极。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差异,但在内容上都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
最早开展数字丝绸之路实践的地方政府是陕西省。2014年10月24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大会在西安高新区召开,陕西省政府提出了“引领数字丝绸之路,打造西部硅谷”的设想。通过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要在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中,省市两级政府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西安国际化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驱动性产业来抓。[24]随后北京、浙江、广东、湖北等其他地方省份开始陆续推进。另外2019年以来我国主要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对数字丝绸之路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其中阿里、腾讯、网易等大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采取了积极的相关行动。综合整个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来看,“数字经济”是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数字丝绸之路”相关概念以来的相关情况如下。
首先,企业方面,我国企业非常重视数字丝绸之路相关业务的拓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通信、电子等领域的企业发展迅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积极推动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的同时,搭乘“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越来越重视数字丝绸之路的市场拓展。目前企业层面的数字丝绸之路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字(计算)服务,例如阿里云飞天技术。“飞天”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根据已公开数据,当前阿里云在东南亚等地已建立了至少15个飞天数据中心,为当地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服务。二是数字化产品交易,京东大数据显示,通过电商平台,中国商品销往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泰国、埃及、沙特阿拉伯等54个沿线国家,同时,超过50个沿线国家的商品通过电商走进了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数字贸易正在飞速发展,民间商贸往来在世界地图上构成的连接线日益繁密,形成了进一步扩大文化、商品流通,实现共同繁荣的交流支点。另外,随着2016年中欧班列正式通行以来,在交通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加强,我国各区域商品的物流投放能力会更强,未来参与的企业将会更多、涉及面也会更广。
同时,地方政府对数字丝绸之路的积极性热情高涨。浙江省成立了“数字(网上)丝绸之路国际产业联盟”,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目前,该联盟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领域的重点项目。此外,浙江还积极推动城市间的数字丝绸之路合作。例如杭州市与塞尔维亚尼什市签署了关于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意向书,以推动数字经济共同发展等。据已有资料,北京市在数字丝绸之路方面的建设起到了华北地区ICT产业桥头堡和数字化生态圈发展的示范作用。数字化生态圈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区域新经济发展生态体系。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18)》,全国数字经济排名前10的城市中,北京市是北方唯一上榜的城市。此外,北京还在数字丝绸之路软实力建设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政府、智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广泛参与其中。广东的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注重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并充分发挥华人华侨资源的优势,密切海内外沟通、激发华人华侨活力,力促数字经济层次上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沿线的经济融合和文化沟通,积极推动国际数据港建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等长江经济带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标杆力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湖北数字经济总量1.21万亿元,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三年工作方案(2018-2020)》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打造20个全国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网入云;积极招商引进航天云网、用友、浪潮、软通动力等落户湖北,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1.我国正在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
2016年9月G20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对数字经济进行了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5]
当前,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在多领域、群体性加速突破,实体经济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张,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经济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融合型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融合型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图13-1)。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家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整体数字经济的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16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比分别为87.6%、89.4%、87.4%、82.9%、84.7%、74.0%、78.2%、75.9%、70.0%和57.1%。中国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整体数字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增速与全球发达国家基本相当,2016年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总体数字经济规模比重已达77.2%。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26]预计未来可数字化转型会进一步加速。
图13-1 2015-2016年主要国家融合型数字经济规模及占总规模比重
数据来源:《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2.中国数字经济领跑全球,为数字丝绸之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国的数字化消费已经在人数和市场规模上领跑全球
据2018年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的数字化消费已经在人数和市场规模上领跑全球。其中网购用户人数4.6亿人,是美国的2.6倍。中国还有最大的网购市场规模,线上零售销售总额达5.6亿人民币,是美国的2.2倍(图13-2)。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国消费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据埃森哲测算,在2017年居民新增消费中,数字兼职带来的多元收入、互联金融与手机支付三大推手至少贡献了3000亿的购买力,占整体新增消费的9%。
图13-2 中国数字消费领跑全球
资料来源:《2018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
(2)中国已经率先进入“永远在线”电子商务时代,本土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
随着中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在线访问时间的增加,中国已经率先拉开了“永远在线”的序幕。根据国际数据咨询网Statista的报告,2017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价值1.5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收入达到4970亿美元。基于14%的高年增长率,预计到2022年市场将超过9590亿美元的收入。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是美国,2017年收入为4210亿美元,其次是欧洲,收入为3300亿美元。美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增长率明显低于中国,每年增长8%-9%左右。到2018年,中国电商收益已达6339亿美元,远超全球其他国家,且未来增长指数强劲。[27]
线上和线下购物的稳定融合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显示了合并线下和在线零售的明确意图。我国的发展趋势也类似。阿里巴巴正在逐渐向线下世界扩张,并开始开设实体店。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指出:“线上线下不可分离,消费者是同一群人,人们坐在这里,可人们永远在线。新零售的一大特征就是打破了线上线下的边界。”[28]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趋势也可以从数据上找到证据。例如传统依赖线下服务和挑选的服饰、鞋帽、手袋、包和配饰等,这些领域的电商我国已经是全球领先。
同时,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迅速崛起。图13-3是2013—2018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市场份额。从图13-3可以看到华为等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苹果、三星等市场份额的下降。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崛起,表明在数字经济方面从底层设备到应用软件等份额的纵向和横向扩张,这是构建独立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图13-3 2013—2018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市场份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February 2019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差异较大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不一
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伯超、沈开艳两位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进行了定量评估。该项研究将数字经济就绪度分解为高技术可用度、IT产品进出口占比、宽带普及率、每百万人安全服务器等指标。基于量化指标体系对东盟、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区共计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的量化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就绪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字鸿沟”。[29]
结合张伯超、沈开艳的研究,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东南亚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发展程度明显要高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亚腹地,哈萨克斯坦明显要高于其他几个相邻国家。此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也存在各自的掣肘。中东欧地区相对而言数字经济就绪程度要明显高于中亚地区。
2.“一带一路”沿线移动互联增速高于有线互联
根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两家全球机构发布的《2018全球数字化报告》(Digital In 2018),在中亚约有3600万人使用互联网,约占5个国家总人口的68%。结合图13-4可以看出,从中亚地区所有国家的互联网使用水平来看,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互联网普及度最高的,已接近77%;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三个国家的互联网接入占比不足20%。总体而言,“一带一路”的主要沿线国家目前互联网用户的分布数量在全球排名来看是比较靠后的。
图13-4 中亚和中东地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情况
资料来源:Statista.com Global Mega Trends 2017。
虽然总体互联网用户占比比较低,但是联网“无线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根据2018年4月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的调研情况,当前中亚五国呈现出无线网络扩张大于有线互联体系增长的趋势。中亚国家通过固定宽带连接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快。2002年,吉尔吉斯斯坦只有36名用户(单元)接入。目前宽带接入已经占据该地区互联网市场的主要份额。[30]得益于Wifi的普及,以及电信运营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相对便宜的无线通信的推广,使得移动通信设备及移动互联网资费相对便宜,从而无线互联有超越有线网络的趋势。
例如在土库曼斯坦,几乎所有互联网访问都是通过手机进行的,移动设备互联网接入的份额增长了32%,而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互联网接入份额下降了56%。在乌兹别克斯坦,移动电话几乎赶上了有线设备,而在塔吉克斯坦,它们已经被超越。截至2018年年初,哈萨克斯坦有超过6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占该国总用户数的33%。乌兹别克斯坦有近1000万活跃移动互联网用户、占该国总用户数的30%。在土库曼斯坦有50万人积极使用移动互联网,占该国总用户数的9%(图13-5)。
图13-5 中亚五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总用户人数比例
资料来源:Cyber 2018 Global Digital,转引自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官网。
无线互联网增速高于有线互联的趋势在国内同样表现明显。根据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31]移动互联高于有线互联发展除了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以及相关费用下降外,无线互联的灵活性,以及受地域限制较小的特性也给其带来了天然的优势。
四、全球互联网接入人数放缓,物联网发展迅速
全球信息化浪潮事实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机信息处理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如IBM的初代计算机和微机工作站等,主要注重的是单机的信息处理能力;第二阶段为互联网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核心关键点是信息的交互和互联;第三阶段为物联时代(现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人、物的数字化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物联网的数字化涵盖了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交互等广泛领域,构成了数字经济当前发展的核心动能。
1.互联网新接入人数速度放缓、但个人网络使用时间变长,互联网变化趋势明显
2018年5月底,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发布了《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用户和智能手机的增速都在下滑,但人均接入网络的时间在增长。[32]该《报告》指出,一是全球网络用户已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尚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少。2017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未能实现增长的一年。随着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增长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互联网用户的增长也面临着相同的趋势,2017年增长率为7%,低于上年的12%(图13-6、图13-7)。二是个人用在网络上的时间不断增加。2017年,美国成年人每天在数字媒体上花费5.9小时,高于前一年的5.6小时。其中约3.3小时用于手机,这是数字媒体消费全面增长的原因。
这意味着,除了深度的数据挖掘,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拓展互联体系的新维度。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急速拓展互联新维度的重要原因。而物联网正是构建万物互联体系的关键所在。
图13-6 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与增幅(销量单位:十亿美元,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Internet Kleiner Perkins,“Trends Report 2018”。
图13-7 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及增长速度(用户单位:十亿美元,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Internet Kleiner Perki.ns,“Trends Report 2018”。
2.万物互联与全球物联网的急速发展
(1)国际物联网增速加快
据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公司(Gartner)统计报告,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84亿,比2016年的64亿增长31%,而全球人口数量为75亿。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04亿。[33]较之于人际互动为主的互联网,物联网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在急速扩张(图13-8)。
在市场构成方面,如图所示,智慧城市、工业互(物)联和医疗健康物联市场份额最多,分别占26%、24%和20%。其次是智慧家居、车联网、穿戴设备等。物联网的发展是对人与物互动的全方位的渗透,其市场量级、覆盖范围都远远超过了互联网(图13-9)。
图13-8 2017-2023物联网全球各区域发展趋势图
资料来源:Harbor Research; Statista Estimates 2018。
图13-9 2017年全球物联涉及主要产业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GrowthEnabler,2017。
(2)我国对物联网发展高度重视,发展迅速
根据2017年7月运营商世界网公布的物联网领域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市场,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达7500亿元,2016年为9300亿元,涨幅达24%。[34]其中无线互联的增速明显加快。根据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35]物联网的快速增长对日益放缓的互联网用户接入数而言,是全新的发展动能,我国对此高度重视。
自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全面推动我国的物联网发展(表13-1)。特别是2017年1月公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根据相关规划,我国将加快推进移动物联网部署,构建NB-IoT(窄带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同时我国还将加快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低功耗广域通信网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逐步形成物联网开源创新生态圈。
表13-1 我国近年来对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支持
续表
五、物联网“寂静革命”与数字丝绸之路发展契机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因涉及不同的角度,在学术界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物联网指的是具备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互的物理对象形成的网络。物联网通过各物理设备嵌入式互联单元,构成了融合物理环境和数字环境的互联体系。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MITAuto-ID Center)在1999年提出的视频识别(RFID)技术基础上的构想,旨在建立“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并进行无所不在的计算”。
1.物联网在数字化进程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寂静革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数据收集并不会引起用户的注意,例如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数据收集等,物联网的数字交互和数据搜集过程并不容易被用户察觉,是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进行的。但物联网与个人密切相关,渗透到个体活动的每一个单元,事实上是一个最悄无声息且最为彻底的数字化过程,因此我们称之为“寂静革命”。
这种数据收集的模式与互联网有很大的区别,在跨文化地域的数据利用时有着很大的优势。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互联网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相关内容)的互动,如微信聊天、看网络新闻、在线购物等。互联网的数据形成与地域、文化、语言区域特点有密切关联。而物联网主要是人与物的互动,如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无人驾驶互动等。
从技术层面看,物联网对数据的收集是从传感器开始的,这是对人作为个体单元的全面渗透,并不需要人在互联网上产生活动才能产生数据。物联网无时不刻都在用数据描述着用户的状态。如表13-2所示,物联网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涵盖了人类活动从个体到组织,从家庭到所在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数据感知和交互,是面向未来的数字化的基础。整个物联体系具备了将人的活动用数字的方式描述出来的条件。
表13-2 物联网的分层[36]
续表
传统观点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但事实上随着物联设备的飙升,物联网已经占据了互联体系的基础地位。如通过物联网搜集到的社会大众不同生活场景的数字信息,就是当前整个数字经济的重要数字基础。物联网所沉淀的是用户无意识状态下,或者个人习惯的“数字交互”,例如多久开冰箱喝一次饮料,周末都去什么地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等,这类大数据的汇聚构成了市场精准化、数字再生产的重要“矿产”资源。
2.物联网发展为实业公司打破互联网公司数据垄断带来发展机会
尽管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像谷歌、Facebook这样的超大互联网公司已经抢占了互联网的数据资源发展先机。但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体系的构建,为实体工业的数字化和充分收益、利用数据提供了与原有互联网大公司竞争的新机会。做实业的公司可以独立创建自己的数字生态系统(基于他们自己的技术标准),也可以通过垂直整合到已经存在数据网络生态中去。例如他们的物联终端设备与谷歌、微软或者亚马逊等公司提供的某些技术方案和运行服务进行兼容等,以共享数据资源。
当前实业公司事实上都在加速通过依托其自身生产销售的设备进入数据行业。不具备独立开展数据业务的实业公司,也会选择购买现有的数字生态系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界面(软件)、云空间以及算法(也包括软件)以进入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汽车制造商、冰箱生产商等开始基于其产品收集用户数据或者通过与数据公司和云平台合作开展数字资源挖掘和利用等。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数据收集的新维度,为实业公司打破互联网巨头数据垄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3.物联网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13-10是基于物联网终端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大数据的训练密切相关。物联网是大数据的产生源头,而人工智能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物联网的人工智能化是提升社会服务和制造业突破的重要体现。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交互系统的原理如下:物联网终端为AI系统提供海量的训练数据以完善AI应用系统,AI应用系统通过AI推理引擎与物联网终端进行交互,实现终端的智能化应用。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对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联网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场景。不仅仅在医疗和制造业领域,而且可以为农业、公共事业、零售、酒店和住宅建设等方面提供人工智能的训练场景。而在这些方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几乎对所有实体行业都有好处。例如,在零售方面,可以帮助当地的小型企业确定哪些产品可以更好地在线销售;在农业方面,可以帮助农民确定哪些农作物在特定领域产生更好的产量,并帮助确定种植和收获的最佳时间;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在维护人员发生问题之前提醒他们,从而帮助减少机器停机时间。
图13-10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互动的关系
二是物联网的连通性不仅仅是M2M(机器到机器)通信。物联网的数据连接还涉及测量、评估和收集数据的传感器,包含了人与机器的交互,而且这一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相互通信的机器可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但收集和利用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这两个好处。例如通过利用嵌入式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以及所能创造的可能性是超越想象的。物联网带来了思考和创造方式的根本转变。设备开始变得智能化。整个城市将通过传感器和软件进行连接。例如,交通模式将根据拥堵、天气状况和建设进行优化。当路上有冰时,桥会与汽车通信,汽车会提醒驾驶员有关情况。基于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数据,生活变得更安全和丰富。物联网是从数字时代的最底层开始改变人的生活、组织和社会形态。
六、对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建议
1.抓住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的五个核心要素
“新技术”是数字丝绸之路的关键。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出现“井喷”。与发达国家相比,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2018年,中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凸显。[37]不断涌现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业态”是数字丝绸之路的成果。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推动以大数据、跨境电商、绿色发展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释放新的需求,催生巨大合作潜力。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还将促进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38]数字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新亮点。
“新模式”是数字丝绸之路的经验。数字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乐于与世界分享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截至2019年4月底,中国已与8个国家的15家企业就8个新签约合作项目进行了文本交换。[39]8个新签约合作项目包括:中兴通讯与伊斯坦布尔大机场签署《机场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合作协议》、浪潮威海海外服务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电信公司签署《哈萨克斯坦全国数据中心合作协议》、北京四达时代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签署《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NTA)数字化整转项目合作意向书》等。[40]
“新增长”是数字丝绸之路的红利。中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与7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双边的电商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超过30条跨境陆缆、10余条国际海缆。近两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数字丝绸之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远景转变为现实。
数字丝绸之路是知识产权保护之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沿线国家在我国申请专利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含中国)专利申请公开量为2759件,同比增长26.9%;沿线国家在华申请专利2681件,同比增长31.6%。[41]“一带一路”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知识产权领域交流日益密切。通过进一步合作,将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和营商环境,促进沿线国家企业国际化发展,为数字丝绸之路的各国合作保驾护航。
2.建立数字丝绸之路或数字“一带一路”产品认证体系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发展到一百余个。“一带一路”相关概念也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针对数字化产品,建立“一带一路”或者数字丝绸之路产品认证体系,有助于中国制造整体品牌进行市场推广。
以物联网为例,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涉及三个方面:通信协议、信息识别、数据存储和计算。首先,在通信协议方面,目前主要是低功耗广域物联网,例如NB-IoT、LPWAN通信协议等,在成本、功耗、覆盖面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例如,支持单节点最大覆盖可达到100千米的蜂窝汇聚网关的远程无线通讯技术。其次是信息识别技术,例如当前物联网应用广泛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数据。再次,是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当前主要使用的是云计算技术,主要涉及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我国目前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产业链已经有800余家企业(表13-3),但产品类别繁多、缺乏统一的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一带一路”或者数字丝绸之路产品认证体系,有助于作为整体产品标识形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推广。产品认证体系的设计过程,可以广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进来,打造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联网产品认证体系。其他数字丝绸之路产品也可以参考类似的设计。
表13-3 我国当前物联网相关企业数量
续表
3.加快5G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是关键
一方面,技术市场的发展与推广,与专利技术限制密切相关。物联网领域的专利分布非常分散,该领域的顶级专利申请人占专利总数的5%左右。[42]图13-11是2017年全球物联网专利数,三星、高通和LG位列前三。华为公司在物联网专利方面排名第四,中兴公司排名第六。分散的专利为我国进军物联网市场、推行基于物联体系的数字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5G方面我国具有的优势较为明显。华为拥有大量的5G专利组合,其中包括几项5G标准必要专利(SEP)。未来的物联设备通信、算法、终端数据存储、计算和云间通信接口都会受5G相关专利影响。如何做好5G与物联网的专利保护、使用和共享,需要国家层次的协调,这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西方国家跨国数字企业开展竞争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当前如Google,Amazon,Facebook和Apple等已经构建了全球化的数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我国如何利用物联网发展与之抗衡,培育和打造属于我国企业的数据链生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图13-11 2017年全球物联网专利数公司排名(单位:个)
资料来源:Relecura,2017年5月。
另一方面,物联网标准是建立物联数据生态的关键。如前所述,实体公司要完成数字化的转型,就需要发展自己的数字生态系统。例如设计属于自己的机器学习算法、建模和云等。否则,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就会挤占这个市场,而实体公司只能沦为硬件产品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物联网具有多层次终端设备和广覆盖的特性,产品在连接和交互层面会出现在专利上的叠加和冲突。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和车载第三方设备关于数据交互的专利兼容与冲突问题,这种类似在数据应用层的专利和标准冲突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结合5G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情况,尽快制定出相关标准体系,并加快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设是当前数字丝绸之路比较紧迫的问题。
4.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统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
从我们第一部分对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梳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缺乏对数字丝绸之路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各单位开展的相关工作有重复的部分,也有部门特色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
在当前“一带一路”合作超预期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为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但同时也面对着政治、宗教文化、法律体系差异等问题。这些层面的问题需要国家层次的推动与协调,这是企业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国家层面制定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明确政府职责和企业规范,是当前我国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急需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1]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第1版。
[2] 逸秋:《推进网络共建,让数字丝绸之路越走越宽》,载《人民邮电》,2015年12月18日第5版。
[3] 诸云强等:《关于制定“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计划”的思考》,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第1期。
[4] 闵祥鹏、卢勇:《“一带一路”文化发源地挖掘与当代重建——以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虚拟重建为例》,载《淮阴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25期。
[5] 方英、刘静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出版贸易格局》,载《科技与出版》,2016年第10期。
[6] Т.Н.尤金娜、杨俊东:《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载《东北亚学刊》,2016年第5期。
[7] 程昊、孙九林、董锁成、郭鹏、李富佳、李宇、李泽红、王卷乐:《“一带一路”信息化格局及对策》,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6期。
[8] 《“一带一路”跨境数字贸易(出口B2B)发展报告》,载《商业观察》,2017年第12期。
[9] 张耀军、宋佳芸:《数字“一带一路”的挑战与应对》,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10] 黄意武、游登贵:《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的思考》,载《中国出版》,2017年第6期。
[11] 赵豪迈:《“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工程建设概述》,载《电子政务》,2017年第5期。
[12] 张伯超、沈开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定量评估与特征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13] 孙杰贤:《数字“一带一路”:中企通信的硬本领和软实力》,载《中国信息化》,2018年第3期。
[14] 庄怡蓝、王义桅:《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的初步思考》,载《中国信息安全》,2018年第3期。
[15] A web of silk; Digital infrastructure.(2018).The Economist,427(9094),38.
[16] Krzysztof Koz?owski,(2018) “BRI and its digital dimension:twists and turns”,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Management,https://doi.org/10.1108/JSTPM-06-2018-0062.访问时间:2019年3月25日。
[17] Shen,H.,2018.Building a Digital Silk Road? Situat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2,p.19.
[18] Fung,K.C.,Aminian,N.,Fu,X.and Tung,C.Y.,2018.Digital silk road,Silicon Valley and connectivity.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16(3),pp.313-336.
[19] Seele,P.,Jia,C.D.and Helbing,D.,2019.The new silk road and its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 open digital participation could make BRI a role model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es and markets.Asian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4(1),p.1.
[20] Hernandez,K.,2019.Achieving Complex Development Goals Along the Digital Silk Road.March 8th 2019,https://opendocs.ids.ac.uk/opendocs/handle/123456789/14396,访问时间:2019年3月25日。
[21] 齐芳:《我科学家提出数字丝绸之路科学计划新构想》,载《光明日报》,2016年5月17日第6版。
[22] “数字丝绸之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发布,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79979909_ 114731,访问时间:2019年3月25日。
[23] The 3rd Digital Belt and Road Conference held at Tengchong,Yunnan,DBAR官方网站,2018年12月7日,http://www.dbeltroad.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5&id=639,访问时间:2019年3月25日。
[24] 汪名立:《引领数字丝绸之路打造西部硅谷》,载《国际商报》,2014年10月28日第4版。
[25] 张伯超:《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2日第2版。
[26]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新华网,2019年5月7日,http://www.inpai.com.cn/news/doc/20190507/21191.html,访问时间:2019年5月14日。
[27] Statista Digital Market Oultook 2017,Statista.com,https://static2.statista.com/download/pdf/Digital_Economy_Compass_2018.pdf,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28] 《从张勇在全球零售论坛演讲上观察300顶级企业CEO:谁是尖子生?》,搜狐网,2018年6月15日,http://www.sohu.com/a/235922239_115888,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29] 张伯超、沈开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定量评估与特征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30] 《中亚国家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官网,2018年4月4日,http://kz.mofcom.gov.cn/article/scdy/201804/20180402728232.shtml,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31] 《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读》,2017年8月4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619827.html,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32] Mary Meeker,“Internet Trends 2018”,https://kpcbweb2.s3.amazonaws.com/files/121/INTERNET_TRENDS_REPORT_2018.pdf,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33] 《2017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首次超过全球人口》,凤凰科技,2017年2月8日,http://wemedia.ifeng.com/8028692/wemedia.shtml,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34] 李俊阳:《运营商世界网五大行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Pchome.com,2017年7月24日,https://article.pchome.net/content-2020221.html,访问时间:2019年5月14日。《工信部: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9300亿元》,搜狐财经,2017年9月14日,http://www.sohu.com/a/191935219_732051,访问时间:2019年5月14日。
[35] 中经社:《2016—2017年中国物联网年度报告》,2017年9月14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633242.html,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
[36] 按当前理论体系,物联网有两种分层方法。一种是三层(本文采用),还有一种是四层体系,包含感知层、传输层、服务管理层(也称智能层)和应用层。为方便分析产业链,我们采用三层分类法。
[37] 《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近2万亿元: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新华社,2019年3月5日,http://www.gov.cn/shuju/2019-03/05/content_5370819.htm,访问时间:2019年5月13日。
[38] 吴乐珺、王慧:《世界银行发布系列研究文章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0日第3版。
[39] 韩洁、安蓓、孙琪:《新成果、新阶段、新机遇——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2场分论坛成果丰硕》,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426/c1002-31050789.html,访问时间:2019年5月13日。
[40] 《数字丝绸之路分论坛聚焦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新华网,2019年4月26日,访问时间:2019年5月13日。
[41] 王方:《“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再扬帆》,载《中国科学报》,2018年8月29日第8版。
[42] Lexinnova,Internet of Things,Patent Landscape Analysis,LEXINNOVA (2014),http://www.lex-innova.com/lexinnovaresources/reports/,访问时间:201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