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达到的目标。那么,实现最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制造的谬论时,把资本主义社会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作了鲜明比较,非常精辟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资产阶级垄断着生产资料,“活的劳动”即工人正在进行的劳动,只是增殖资本即“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工人成了社会的主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1]。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只是达到增殖资本目的的“手段”,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再快,水平再高,都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问题,而只能实现少数人的富裕,其最终结果是贫富分化、社会阶层断裂、社会不平等加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12]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是达到扩大、丰富和提高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目的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不允许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更不能容忍社会产生两极分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仔细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状况,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因而无产阶级所反映的利益是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公利。《宣言》明确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宣言》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4]“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5]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6]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时,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7]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南方谈话”中,他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本质紧紧连在一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断定,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都是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述。
坚持这一原则,又不能脱离民族、国家的实际,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还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以同等的速度达到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赋予共同富裕这一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富裕起来的发展战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恰恰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