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字体:16+-

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已经100多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90多年。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洞察了俄国十月革命就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之后,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坚决主张“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标志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将科学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包括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他们几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个阶段上,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树立了社会主义信仰,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并没有更多深刻的理性思考,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大多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解释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推翻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二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是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并且照搬于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并没有自己太多的理论创新。依照刘少奇的说法:就是“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1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转入实际的政治斗争,同时开始独立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面对着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特殊国情,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寻找到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极为关键的问题,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其复杂的新课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次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12]。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体验不深,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社会发展阶段把握不准,生搬硬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结果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留下了十分惨痛的教训。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东方大国如何将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如何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及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存在着某些失误,甚至发生了某些严重错误,但总的说来,正是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着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丰富内容。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实践中不断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创新这一理论时,始终是把它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曾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13]。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归结为十二条,认为正是这些理论创新“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14]。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之后,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15]进入21世纪之后,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6]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如何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