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

字体:16+-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国家为何共同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么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就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也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理论上讲,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怎样治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并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全面治理社会主义的实践,许多设想是预测性的。而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政治意义的国家将会灭亡,国家的阶级职能和政治职能也将随之消失,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只剩下社会管理职能。1871年建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但其实践范围比较小、存续时间比较短,没有遇到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大范围、全局性、长时间的矛盾和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逝世了,尽管他生前已经看到社会主义实践产生的问题超出了预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举措,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和实践。列宁逝世之后的苏联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最终没有探索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对于治理国家,虽有成功的经验,但也发生了严重的挫折。总之,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始终未能解决好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问题。中国作为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时候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要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良性运行。

第二,从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讲,国家治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古往今来,大多数国家社会动**、政权更迭,原因最终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之后,由于没有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因而没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最后出现了严重政治后果。世界银行之所以使用“治理”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乱象,着力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治理问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原因极为复杂,但未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其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世界银行等机构在言论和责任、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管制质量、法律、控制腐败这六个治理领域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旨在为全球的资金流动和跨国公司的投资提供参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防止重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老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防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悲剧的重演,就必须着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从现实国情看,如何治理中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但并非强国。如何治理人口众多的大国,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二是中国是一个快速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到法理社会、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多,维护稳定的代价不堪重负,党和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现存的许多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进步,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

第四,从中国未来发展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事关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命运。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为何邓小平要强调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才行?现在离30年不远了,到了最紧要关头和最后期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总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语,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现在特别强调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拿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