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字体:16+-

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生产力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绝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超历史存在物,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类历史的命运。生产力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或者说,解决自身需要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不仅付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而且还要借助于自然力;不仅改变着外部自然,而且也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这是一个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实现的“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转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双向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15],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力的本质内容,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不是超历史的预成的实体,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们的实践能力,它本身就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6]。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构成的要素,生产力的作用、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个人的劳动能力这个“细胞”。但是,生产力又不是由个人劳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分工、协作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17]这是其一。

其二,生产力是在人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中形成的。然而,不仅需要向劳动转化,而且劳动也向需要转化,这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8]。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性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生产力因此又具有历史性。

其三,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形成的物质力量,所以,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生产工具是已经“人化”了的自然力,是“人化自然”所蕴含的物质力量,是人的智力施展威力的凭借。“主观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只有“物化”为生产工具,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转化为有“物质创造力”的改造自然的现实力量。

生产力通过分工、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分工具有二重性:就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结合方式来说,它属于生产力范畴;就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结合方式而言,它又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正是这种二重性,使得分工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

分工首先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工具直接相关。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发展决定着分工的性质和发展,分工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促进生产工具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19]分工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生产工具为前提,把统一的生产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部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分工不过是物质生产各个不同过程的组合方式。因此,分工本质上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的具体结合方式,标志着生产的技术构成。正因为如此,分工是生产工具水平和生产者水平的综合体现,因而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20]

分工不仅是生产过程中人与工具的结合方式,而且也是人与人的结合方式,人们之间的分配、交换等关系正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发生的。分工“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21]。同时,“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22]这就是说,分工又是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分工和所有制是“同义语”,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23]。显然,分工具有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属性。

我们应当注意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质就在于,一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达到对产品的占有。问题在于,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必须通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24]这就是说,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所有制既是生产的前提,又是生产的结果。离开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25]

无论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都是通过分工、所有制关系这个中介实现的。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做过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说明:“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做了经典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征就是,在世界性发展的背景下以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世界市场”、“生产的国际关系”的形成,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原来在不同的民族或国家内“单独进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具有了世界性,即进入全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激化状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不一定非要等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28]。正是这种“类似的矛盾”推动着“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缩短自身矛盾的解决过程,以“跨越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东方一些“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之所以能够跨越完整的或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其秘密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