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欧洲诞生了一个对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及其他学科发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心理学、哲学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它的创始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作长期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创建了被他称为对人类的第三个打击的精神分析学说。之后,在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阿德勒、兰克等人的倡导与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心理学、哲学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处于动**变化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精神悲观成为这一动**社会的普遍现象,导致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感和精神分裂感。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正适应了人们期望对这一精神危机加以理解的迫切愿望。
科学的发展是精神分析学产生的另一个前提。弗洛伊德诞生在一个科学进步昌盛的时代。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预示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将进入一个更加科学的阶段,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处于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的时期,尤其在心理学领域,德国的冯特及费希纳把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研究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是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然而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的独创发现。在弗洛伊德之前欧洲有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谈到过无意识问题。如德国哲学家哈特曼著有《无意识哲学》,对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生活中无意识的作用作了论述;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莱布尼茨理论基础上提出“意识阈”的概念,认为观念活动力图从受抑制状态变为自由状态,从无意识领域冲破“意识阈”而上升为意识;费希纳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水下部分象征着无意识的过程;所有这些人对无意识的研究无疑启发了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同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有思想渊源关系,尤其与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一脉相通。叔本华、尼采对非理性的意志、本能和无意识作用的肯定,无疑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显现出理论上的一致和渊源关系。
1895年,弗洛伊德与他的好友布洛依尔合作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创立。在弗洛伊德的努力下,精神分析学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荣格、阿德勒、兰克等人相继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1906年,弗洛伊德创办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两年之后,又与其弟子荣格、阿德勒等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不久,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发生分歧,弗洛伊德先后与阿德勒、荣格决裂。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运动遂显现出横向、多元发展的趋势。50年代以后,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学派濒于解体,但作为一种学说却仍然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的影响,精神分析学的许多基本观点被其他学派吸收和融合(如法兰克福学派),它的许多术语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至于精神分析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和巨大,可以说20世纪以来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派艺术和文学流派都打上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印痕。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该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则用“集体无意识”观念来补充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并把弗洛伊德的“性力”概念扩大为普遍的生命力。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来解释原始文化和文艺创作等问题,把“集体无意识”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学生兰克对精神分析学美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他的第一部美学著作是写于1907年的《艺术家》,后改名为《艺术和艺术家》。这部著作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解释艺术家创作的心理过程,认为艺术家介于梦幻者与精神病患者之间。他最享盛誉的两本书是《英雄诞生的神话》(1909年)和《诗歌与神话中的**主题》(1912年)。在书中他竭力论证“恋母情结”怎样给诗歌和神话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动力。考虑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受到精神分析影响,然最终形成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的当代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本章也收入了马斯洛的有关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