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义学美学形成的学术背景
语义学美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80年)、奥格登(Charles Kay Ogden,1889—1957年)和伍德(James Edward Hawthorn Wood,1899—?),其中对当代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发生较大影响的是瑞恰兹。
语义学美学是在20世纪新实证主义原则基础上产生的美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新实证主义通常是指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而逻辑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讲是科学经验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这一流派的哲学家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反对“形而上学”,他们认为,只用纯粹的思考而没有经验的检验,要说明现实世界的性质及其法则是不可能的,而形而上学的陈述与命题都不具有客观可检验性,因而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被逻辑证明,因而是“伪命题”,必须从科学中排除出去。
显然,意义问题是逻辑经验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那么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是什么呢?对此德国当代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曾作了如下的概括:“为了能把一个综合陈述看作是经验上有意义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这个陈述属于经验主义语言,因此也就是属于那种按照精确的句法规则建立起来的、其全部陈述都是可以被验证的语言。”[1]这个意义标准实际上就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实证原则,即只有那些能够用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命题。
逻辑经验主义的对意义问题的探讨必然导致对语言的研究。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哲学上的许多问题是由于误解语言而产生的,通过对语言作科学的逻辑分析就可以消除这些误解。因此对语言表达及其意义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此克服形而上学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
毫无疑问,逻辑经验主义者对经验的重视,他们所建立的意义标准和实证原则,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学理论构成了语义学美学的理论基础。语义学美学主张对美学中使用的术语进行语义分析,以消除用语上的含混不清,语义学美学对意义问题的研究和对语言的特征和功能的研究,以及它的批评理论,都是以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因此从哲学的观点看,语义学美学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特征。
语义学美学的产生同20世纪心理学科学的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义学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奥格登本人就是一位心理学家。在瑞恰兹的美学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费希纳、赫尔姆霍茨、冯特、立普斯、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名字,他们的心理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给了瑞恰兹以启发。在瑞恰兹看来,意义、理解、解释、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等问题都与心理学有密切关系。他一再强调,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从瑞恰兹的整个美学思想来看,可以说心理学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无怪乎西方某些人称瑞恰兹的美学理论为心理语义学。
除了逻辑经验主义和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对语义学美学发生重大影响之外,20年代业已形成西方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术背景也对语义学美学构成了一定影响,如索绪尔的语言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皮尔士的符号学等对语义学美学都有直接的影响。还有像罗素、维特根斯坦这两位哲学家的语言学理论对语义学美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维特根斯坦虽然是分析美学的主要代表,但他与瑞恰兹是同一时代的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影响可以说是相通的。从流派的产生年代和根本主张看,语义学美学与分析美学基本上是同时产生的,它们的观点也十分接近或一致,只不过分析美学流传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观点也更为激进。
由于语义学美学是以瑞恰兹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的,他的美学思想也基本上反映了语义学美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所以本章主要介绍和评价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
[1]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4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