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谈心有捷径,何须握手始言欢。”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人们除了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沟通外,还更多地借助电话、书信等手段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用电话、手机、网络看似容易,但其中大有讲究,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一、电话礼仪
电话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拨打和接听电话时,通话中的语气语调、态度表情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因此,掌握通话中的礼仪技巧,塑造良好的电话形象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素养。
(一)拨打电话
1.时间适宜
除了双方约定的时间之外,拨打电话应选择对方方便的时间。公务电话,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拨打,如早上9点以后,下午5点之前,不要在别人私人时间,特别是节假日、用餐和休息时间给别人打公务电话;私人电话,若非特殊情况,不要在早上7点以前、晚上10点以后及午休、吃饭等时间拨打,以免打扰对方休息或用餐;拨打国际电话,要考虑到两地时差。
通话时要掌握时间,长话短说。正常情况下,应遵守“三分钟原则”,即一次通话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为宜。
2.有所准备
拨打电话前,尤其是拨打重要电话或国际电话,要提前做好准备,诸如对方的号码、名称、通话要点等应仔细核对,列成提纲,如此通话既节约了时间,又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3.语言文明
打电话时,应首先礼貌问候对方“您好!”然后主动自报家门。通话中,礼貌用语要常挂嘴边,如“您好”“请”“麻烦您”“劳驾您”“谢谢”“再见”等。通话时,要吐字清晰,语气、语调柔和亲切,语速、音量适中。文明的语言,礼貌地表达会给对方亲切、愉悦的感受。
4.举止得体
拨打电话,应左手持听筒、右手拨电话。话筒和嘴之间保持3厘米左右的距离。打电话时,身体挺直、坐姿端正,不能趴着、仰着、坐在桌角上或是高架双腿;通话时,话筒要轻拿轻放,不可把话筒夹在脖子下,或抱着电话随意走动,也不可边打电话边吸烟或喝茶或吃东西,这些失礼的举止,对方是能够“听”出来的。
小贴士
拨打电话要耐心,至少应等铃声响过六遍或持续一分钟之后,才可挂机。
(二)接听电话
1.及时接听
电话铃声响起时,最好在两声之后三声之内接听。铃响了四五声以上才拿起话筒,应先向对方表示歉意,如“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2.亲切应答
拿起听筒后,先主动问候,再自报家门,如“您好!这里是江海大学管理系”。切忌“喂,喂”或者“你找谁呀?”当接到拨错电话时,应礼貌温和地说“您打错了”,并告知本电话是何单位、何人,必要时,可告知对方正确号码或代为查找;接听两个电话时,先接先打进来的,征得对方同意后,再去接另一个电话,让其留下号码,再转听第一个电话;掉线时,受话人应稍等片刻,等发话人重新拨打。
3.热情代转
如果对方电话是找其他人,应告知对方“请稍候”,然后用手捂住受话孔迅速找人;如果受话人不在,应立即告诉对方,然后才可问对方是何人,有何事,可否代转信息或留言;对方若要留言,一定要认真记录,及时传达。
4.认真记录
接听重要或复杂的电话内容,要在电话机旁准备好纸和笔,以便随时记录下来。电话记录要简洁、完备、准确,可应用5W1H技巧。所谓5W1H 是指When“何时”,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什么,“How”如何进行,即包括来电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来电时间等内容。记录后,可将重点内容复述一遍,详加核实,以免有误。
5.礼貌挂机
结束通话前,可询问对方“还有什么事吗?”“还有什么要求?”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最后以“再见”结束通话,并轻轻放下话筒。电话通信一般由发话人先挂断电话,受话人应等对方挂机后,方可放下听筒。但若通话方是领导、女士、长者等尊者,可先挂机。
二、手机礼仪
手机现在被称作“第五媒体”,由于其携带方便、联系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随着手机的普及,公共场合不合规范地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因此,手机使用的礼仪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小故事
请关掉手机
2004年5月30日,通辽站国际女子网球挑战赛女单决赛开场前一分钟,主裁判向观众发出请求“请各位关掉手机或者调为振动,谢谢合作!”
比赛刚开始,“嘀、嘀、嘀”网球馆内某角落的手机铃声就打乱了赛场节奏,其他手机也不甘示弱纷纷发出“警报”,千奇百怪的音乐声随着网球的飞舞间断性地此起彼伏。主裁判不得不暂停比赛,“在观看比赛时,请您关掉手机,谢谢!”但没有几个人配合。有的自认为距离赛场较远,不断发短信却没有关掉铃声。好几次铃声大响时,场上发球队员都停下动作,站在场上无奈地等着。第二盘第8局是中国选手李娜的发球局,就在她发球前赛场中突然铃声大作,李娜忍不住说了句:“能不能把手机关上?”之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而手机主人仅把手机关了不到一个回合便再次开机,且都发出较大声响。直至比赛结束,铃声不断充斥着赛场。
点评:
进入体育赛场就要遵守赛场秩序,做文明观众。入场后自觉把手机调为振动,这既是对运动员的一种尊重,也是社会公德的良好体现。
(一)使用手机
1.场合适宜
使用手机一定要遵守社会公德。开会、上课、听报告或举行各种正式仪式时应关机;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音乐厅、影剧院、展览馆等,应让手机处于静音或振动状态;观看一些运动员需要专注的体育比赛时,不应让手机大声响起;电梯内、车厢中、餐厅里等公共场合,不可当众旁若无人地打电话,若急需通话,应寻找无人之处,若不得不当众通话,应向周围的人致歉,并尽量压低声音、长话短说。
使用手机还要注意安全,如加油站、医院病房等场所,以及驾车、坐飞机时,应自觉关闭手机,以免发生危险。
2.放置有位
手机的使用者,不可有意识将自己的手机展示于人,应将其放置于合乎礼仪的位置。通常,随身携带手机最佳位置一是公文包,二是上衣内袋。切勿将手机挂在脖子上、别在腰带上、放在桌子上,也不要拿在手里或放在上衣、裤子口袋里。
3.重视私密
一般而言,手机的号码,不宜随便告之于人。因此,不应随便打探他人的手机,更不应不负责任地将别人的手机号码转告他人,或是对外界广而告之。为了体现自己的涵养,不要随意借用他人手机打电话,若不得已需要借用他人手机使用,请不要走出手机主人的视线,且应该长话短说。
(二)收发短信
手机短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年轻人使用最为频繁,使得它也成为手机礼仪关注的焦点。
1.内容文明
编发短信,应注意内容文明,不编发有违法规或不健康的短信。收到不良短信可采用合适方式告诫对方,切勿随意转发。
2.用语简洁
编发短信语言要简洁,篇幅不可过长,一般控制在30~50字之间,全部文字由一页完成最好,以便让收信人对信的内容一目了然。
3.格式规范
短信再短也是信,写信就须规范。开头的称呼和最后的署名必不可少,哪怕是问候性质的短短两句话,也要附上自己的姓名。尤其是转发短信,更要注意署上姓名。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4.及时回复
收到短信应及时回复,回复时间最好不要隔夜,如果无端拖延,容易让发信者产生受到轻慢的不良感受。回复可以言简意赅,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但不能有敷衍的嫌疑。针对特殊情况下延迟收到的短信,回复时要说明原因、致以歉意。
小看板
《浙江师范大学手机礼仪》
1.手机响了,请在第一时间接听。
2.请不要在教室、图书馆、会议室、音乐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接打手机。
3.正与人谈话时要接手机,请说:“对不起,我先接个电话。”
4.请视周围的环境决定自己接打电话的音量。
5.请有风度地对待打错电话的人。
6.在进入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时,请关闭您的手机或将手机置于振动状态。
7.收到无聊、不健康的短信请立即删除,不要传播。
(三)设置铃声
时下个性化铃声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多姿多彩的铃声给人们生活增加了色彩,也带来了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合乎礼仪地使用手机铃声,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1.区分场合
个性化铃声为生活增添了色彩,但使用应区分场合,在办公室和一些严肃的场合,若突然响起“汪汪”狗叫声,是非常令人尴尬的。如果确实喜欢用些个性化铃声,应适时将铃声调至振动。
2.内容高雅
铃声内容应文明健康,在公共场所使用不雅、媚俗的铃声,不仅会让人觉得品位低下,而且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有些铃声如“抓贼啊”等易使人产生误解,还是不要使用为佳。
3.符合身份
设置铃声,应注意与自己身份相匹配。过于个性化的铃声年轻人使用起来比较合适,年长者或者有一定身份的人使用,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有损自我形象和组织形象。
4.音量适中
铃声音量不能调得过大,以离开座位两米可以听见为宜。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幼儿园、办公室等铃声过大会干扰和影响他人。
小故事
“我不接,我就是不接”
某公司与客户洽谈一笔重要业务,公司让方小姐负责与对方联络。有一天,客户想与方小姐公司的总经理见面,于是,他们拨通了方小姐的手机。可由于信号问题,客户连打五次都因为话音不清晰而被迫中断。每次重拨时,客户都从方小姐的手机中听到了“我不接不接就不接……”的声音。结果,这段方小姐钟爱的彩铃惹烦了客户,他们拒绝再与方小姐联系,一桩原本已经谈好的生意也就落入他人之手。公司领导一怒之下,也炒了方小姐鱿鱼。
点评:
设置个性化铃声,不能光考虑个人的喜好和时尚,还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和对象。职场之人,铃声还是简单、庄重为佳。
(四)慎用拍照
在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时,应遵守社会公德。拍照应征得对方的同意,并要保护对方的隐私权,未经允许不得将照片转发给他人,甚至传到网络上使之传播。有“禁止拍照”警示的地方,如参观博物馆或观看特定的一些体育比赛等场合,应自觉遵守规定,切勿擅自拍照或摄像。
三、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是人们在网上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与人的地缘相隔大大缩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交友空间。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是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人们却是真真切切的,因此通过自觉自律的礼仪行为,在网上营造一个和谐的交际氛围,是进行网络交流、沟通的根本保证。
(一)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
网络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网络的虚拟性,可在未见其人、未闻其声的状况下进行交流。不要以为面对的只是电脑荧屏,而让自己的行为变得粗劣和无礼,要记住对方的存在。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随意评论对方的长相、智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尊重,是网络礼仪的首要原则。
2.诚信守法
诚实是做人之本。在未见其人的网络虚拟世界中,诚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与修养。网上购物要诚信,网络营销要守信,网上言论要合法,不要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不要转载、复制拥有版权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3.文明交流
网络是虚拟的空间,网上的言谈用语成为体现一个人品格修养与道德水平的唯一依据。网络交流方式很多,如BBS、聊天室、博客、QQ、电子公告板等,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文明交流,不使用过火的词语和侮辱性的语言,不要恶意攻击、诋毁他人等。
4.严守秘密
在网上,不要公开发布私人邮件;不要公开别人与你用电子邮件或私聊的记录,它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未经同意,不要公开他人的网名;如果不小心看到别人打开电脑上的电子邮件或秘密,不应到处传播。
5.确保安全
使用网络要有安全自保意识。不要随便传递内部文件和信息,以免造成泄密;公用账户、私人密码不要在公众场合使用;要防范黑客、病毒,要谨慎对待不明电子邮件;对于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预警,要及时采取措施防范。
(二)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信件的一种特殊形式,除了具有一般书信的礼仪要求之外,还有其特有的规范。
1.规范撰写
电子邮件正文的格式与普通书信无何不同,邮件正文要简洁,用语要礼貌。注意结尾一定要署上自己或单位的真实姓名,不能用信箱名称。电子邮件必须写有标题,让收信人一看就知道来信的要旨。以发附件为主的邮件也要写有正文,否则会有失礼貌。
2.讲究收发
在发邮件前,须用杀毒软件扫描文件,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对方。对于一些要求限时转发的连锁电子邮件应尽快删除,不得传播。发送较大邮件应先行压缩,以减少对他人信箱空间的占用。将一封信同时传给不同的收件人时,最好用“秘密抄送”方式传递。
3.尽快回复
应当定期打开收件箱查看邮件,以免遗漏或耽误重要邮件的阅读和回复。一般应在收到邮件后的当天予以回复。如果涉及较难处理的问题,要先告诉对方你已收到邮件,来信处理后会及时给予正式回复。
4.慎用大写
撰写英文邮件时不可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如果需要用大写来强调,应在被强调的词语或句子的两端用“*”标记,如It is a *RAINY* day,还应在邮件的主题部分写明主旨,才符合礼仪要求。
(三)网上聊天
上网聊天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网聊既可以一对一地谈心,也可以群聊讨论问题。虚拟的社区、隐匿的身份,自由的言论,使网聊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畅所欲言的便利,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强调网上聊天的礼仪,既是和谐交往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追求。
1.来去有礼
在网上和人聊天时,进入聊天室应先问候“您好”“大家好”“很高兴认识您”等;离开聊天室时应打招呼“我要下线了,以后再聊好吗”“再见”等,千万不要来无踪去无影。聊天时不必使用真名,可用表现自身特点的网名,但一旦确定,不宜频频更换,以便交流。
2.平等待人
在网络上大家都是以普通网民(网友)身份出现的,人格是平等的。在聊天中,忌讳侮辱对方人格,绝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尤其对异性网友更不能口无遮拦、出言不逊。一般不要追问涉及对方隐私的问题,如果有必要想知道对方的情况,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对方;如果对方不愿意回答,也不要继续追问。
小贴士
如果你很忙,就不要在线,可以设置一个忙碌或隐身状态。
3.慎用网络用语
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上使用的非正式语言,它常由数字、字母、谐音等方法构成,深受年轻网民的喜爱,有的甚至进入了人们日常交流之中,如“GG、MM”“斑竹”等。网上聊天时,适当地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张扬个性,使聊天更有趣味。但应根据对象和场合谨慎使用。如面对新手或老者,网络用语还是少用为妙,以免对方不解进而导致交流受阻;若聊天事关公务等严肃内容,还是规范用语较好,能体现交流的严肃性;一些带有黑话或色情的网络用语切忌使用,以维护网络用语的文明。
4.表情得体
得体地使用QQ表情、图片、动漫等,可以使聊天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尤其是自制的图片更能体现个性、提高品位。但是,在使用表情图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话题、情景和气氛的图片。多使用祝福的表情图片;忌用带有侮辱性、低级下流的表情图片;表意不明、容易造成误解的表情图片也尽量不要使用。
小看板
聊天礼仪之“十不准”
一不准,上线不问身体好;二不准,忘掉自我做介绍;三不准,直接问人姓和名;四不准,脏话随口来骂人;五不准,聊天没有奔主题;六不准,错字连篇来唬人;七不准,多人聊天忙和急;八不准,聊天随便接信息;九不准,下线不爱说再见;十不准,关QQ时不留意。
四、书信礼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人际交往中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现代社会尽管电话、网络日益普及,但手写书信这种“带着体温的文字”因其情感表达的特殊性,仍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工具。
作为社交的一种重要工具,书信在形式上有很强的礼仪性。无论是书信主体的书写还是信封的使用,都有一套完备的礼仪程式。
(一)信文礼仪
信文,也叫笺文、信囊,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是书信内容的主体。一般由称谓、问候、正文、祝词、落款等构成。
[例文]
亲爱的妈妈:
您好!近来身体还好吧!
开学已有一个月了。因为是新生入学,又是军训,又是专业介绍,因此一直也没有给您写信,请您原谅。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圆了大学梦,成为一名大学生。现在,在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我感到非常高兴。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新奇感,这里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想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一定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长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虽然学校离家很远,但我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生活。食堂的饭菜也很可口,这里的一切都很好,请您放心。
好了,就写到这儿吧,妈妈要注意身体噢。
此致
敬礼!
儿:浩宇
××××年××月××日于宿舍
又及:上学时,走得匆忙,把篮球服忘在家了,请妈妈抽空给我邮寄过来!
1.称谓
称谓是对收信人的具体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称谓应遵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要兼顾收信人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及双方彼此关系。
2.问候
问候是对收信人的问候,在称谓语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典型的是“您好”“节日好”等。为表尊重,问候一般不允许省去。
3.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在问候语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根据实际需要,正文可分成数段。原则上,一件事情另起一段,以便层次清晰,便于阅读。
4.祝词
祝词是正文之后向对方表达良好祝愿的话。它依据对象、内容、场合、时令等具体情形选择词语,多采用专门的习惯用语,如“此致,敬礼”“祝学习进步”“敬祝安康”等。
敬语通常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可紧接着正文末尾,也可另起一行空前两格书写;后部分要顶格书写,即“此致”等词紧接正文末尾或另起一行空前两格书写,下一行顶格处用“敬礼”等词与之呼应。
5.落款
信文最后要写发信人姓名和写信日期,即署名及时间。
署名应在祝词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署名后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上”,对晚辈用“字”“白”等词。
署名之下写日期,可以写上×年×月×日,也可以写×月×日或只写×日,还可以加上具体时辰和写信地点,如9月6日晚7时于××。
6.补遗
补遗是写完信后,发现有遗漏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的话语,也就是附言。一般提行在开头处写“另外”“又及”“还有”等词语加以提示,再补写内容。补遗语独立成段,不宜过长,也不能随意穿插在信的中间。
小贴士
不宜用红色笔和铅笔写信,红字书信意味绝交,铅笔书信会让收信人认为你不尊重他,轻视他。
(二)信封礼仪
人们在邮寄信件时,用以装存、保护信笺的信封是必不可少的。信封上的文字,即封文,有严格的书写标准和规范,内容一般包括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
1.书写规范
(1)收信人地址、邮编
邮编写在信封左上方。邮编后面或下一行书写收信人地址,一般按省、县、乡、村或所在单位的顺序写。书写一定要准确,不得用简称、省略或简化形式。
(2)收信人姓名
信封中部写收信人姓名(或单位名称),字号要略大些。姓名之后空一两格写“同志”“先生”“女士”等称谓,之后加上“启”“收”等敬辞,字号要略小些。称谓是写给邮递员看的,千万不能使用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私人关系称谓或收信人的行政职务,如“×× 父亲收”“×× 局长收”等。
(3)寄信人地址、邮编
信封右下方写明寄信人地址和邮编,要准确、清楚,信件若出现情况便于退信。有时为表礼貌,也可在地址之后加上姓名和“谨缄”“缄”等敬辞。
(4)邮票
邮票贴在右上角,注意贴紧;若需多枚邮票,可贴在信封背面。
小看板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19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圆圈。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后来,罗兰·希尔向政府建议,发行一种价格便宜的邮资凭证,由寄信人购买后,贴在信封上,这样就不用收信人付邮费了。英国政府采纳了罗兰·希尔的建议,于1840年5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价格只有一便士,由于是用黑色油墨印的,后人便将它命名为“黑便士”邮票,罗兰·希尔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邮票之父”。
2.托交有礼
托人转交的信件,信封一般不封口或由受委托人封口,以示礼貌,如捎信人熟悉收信人的地址,信封上就不用再写地址,只写“烦交”“面交”“送交”“呈交”即可;如果不熟悉,应把详细地址写上。信封中间写收信人姓名,信封右下角写“×××托”或“×××拜托”。
小贴士
不要用公家信封信纸写私人信件,这不仅是礼仪要求,也是品格修养的表现,还是国际通行的惯例。
(三)折叠礼仪
一般信笺的折叠是文字向外,顺折向上,能让收信人拆信后,抽出信笺就看见自己的名字。文字向内的折法,一般是凶信折法,写文言文书信,寄给谙熟古人礼仪的人时切忌这一折法。信笺不要乱折,也不必上缠下绕,边角对插,过分神秘。
小看板
信纸的折叠
以低示己法:先将信笺三等分纵向折叠,再将其横折,使其两端一长一短。意在表示谦恭之意,俗称“磕头信”。
外露姓名法:在折叠信笺时,有意将收信人姓名外露。此法可使收信人产生亲切之感。
公函折叠法:先将信笺纵向对折,再在折线处往里卷折1~2厘米宽,最后将其横向对折。多用于因公通信。
随意折叠法:将信笺先横向对折两次,然后再将其纵向折叠到可以装入信封的长度。多用于日常通信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