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礼仪(第2版)

第二课 非语言沟通技巧

字体:16+-

语言是最重要、最为便捷的沟通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沟通工具。有时,一个人的目光、表情就能代表他想说的一切,这便是“无声胜有声”;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就会反映出他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便是“无招胜有招”。人们的手势和肢体、表情和姿态、行为和服饰、文字和图画等非语言符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收到胜于语言沟通的效果,这便是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小故事

藏不住心事的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密谋伐卫,议罢回宫,来到其所宠爱的卫姬宫室。卫姬见之,立即下跪。请求齐桓公放过卫国,齐桓公大惊,说:“我没有对卫国怎么样啊!”卫姬答道:“大王平日下朝,见到我总是和颜悦色,今天见到我就低下头并且回避我的目光,可见今天朝中所议之事一定与我有关,我一个妇道人家,没什么值得大王和大臣们商议的,所以应该是和我的国家有关吧?”齐桓公听了,沉吟不语,心里决定放弃进攻卫国。第二天,与管仲见面后,管仲第一句话就问:“大王为何将我们的密议泄露出去?”齐桓公又被吓了一跳,问道:“你怎么知道?”管仲说:“您进门时,头是抬起的,走路步子很大,但一见我侍驾,走路的步子立即变小了,头也低下了,您一定是因为宠爱卫姬,与她谈了伐卫之事,莫非您现在改变主意了?”

点评:

虽然齐桓公并没有说话,但是他的动作、姿态将他的心理暴露无遗。

一、身体语言沟通

身体语言是人们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在日常沟通中,身体语言是人们最常用的非语言沟通工具,正确识别和使用身体语言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通常身体语言分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言和形象语言。

小贴士

察言观色,以求无拂于人。

(一)肢体语言沟通

肢体语言包括人的身体动作和身体姿态,是身体语言的核心,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肢体语言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1.手臂语言

站立或走路时,如果双臂背在背后,并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表示的往往是优越感和自信心,有地位的人通常有背手的习惯。背手也有镇定作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但如果双手背在后面,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肘,则表示沮丧不安,并竭力在进行自我控制,而且握的部位越高,沮丧的程度越高。

2.手势语言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类运用最广泛的器官,是身体动作中最重要、最明显的部分,一般来说,不同的手势具有不同的含义。

(1)基本手势

在日常交往中,一般采用两个基本手掌姿势,掌心向上和掌心向下。掌心向上表示真诚、坦率,不带威胁性,没有控制欲;而掌心向下则表示控制、指示,带有强制性和支配性。

(2)常见手势

将双手插在上衣或裤子口袋里,伸出两拇指,是显示高傲;若用食指指着对方,则带有教训意味;如果双手手指架成耸立的塔形,表示有发号施令或发表意见的欲望;如成水平的塔形,则表示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用食指弹碰桌面是说话者强烈自信的一种表现;不断搓手,则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等。

3.头部语言

头部是交流时对方比较关注的部位,也是人们常用的身体语言。头部动作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识别、判断和使用。

在说话交流时,点头,一般表示认可、肯定、赞成、理解、承认等意思;在与人相遇时点头,则表示礼貌、打招呼和问候的意思。摇头,一般表示否定、不同意、拒绝的意思;有时轻轻摇头也代表对思考中问题的否决。低头,一般表示谦恭、臣服、认错、顺从、害羞等意思;有时也表示情绪低落、沮丧。仰头,一般表示自信、自豪、情绪激昂或悲愤;但仰得过高,则有不服气、骄傲、自负的感觉。

4.腿足语言

在人的肢体动作中,腿脚部位的动作虽不易观察,但常常不自觉地表露出人的潜在意识。抖动小腿、脚后跟是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的表现,也可表示轻松愉快;站立时双腿交叉,给人以自我保护或封闭防御的感觉;跺脚表示兴奋或者愤怒;脚步轻快表示心情舒畅,脚步沉重表明疲乏或心事重重;双腿发软甚至打战表明内心极度紧张或恐惧;跷着二郎腿,脚尖点地表示轻松、无拘束、怡然自得。

5.身体接触语言

身体接触是沟通双方通过身体某一部位的接触来传递信息,最常见的是握手,其他还有拥抱和亲吻等。

握手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礼节,但握手方式不同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

(1)主宰型握手

翻转手掌,掌心向下,不需要直接向下面对地,但和对方的掌心比起来,相对位置是朝下。主宰型握手等于无言地告诉对方,想要在随后的会面中控制全局。

(2)顺从型握手

手掌向上,表示顺从,想令他人拥有发号施令或控制全局的感觉时特别明显。

(3)老虎钳式握手

两位主宰型的人握手时,互相把对方的手掌扳成向上位置(顺从的位置),结果产生了老虎钳式握手——两只手都停留在垂直位置,正好表达尊敬、亲善及和谐的姿势。

6.体姿语言

身体姿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是另一种肢体语言。不同的体态传达着不同的信息:站立时弯腰曲背,耷拉着脑袋,往往是缺少自信、消极悲观的表现;站立时总是脊背挺直、精神抖擞,是充满自信、豁达大度和积极向上的表现。关系友好、有共同语言的人,往往会自然地并肩而立,即便面对面站立,其距离也是很近的;相反,有隔阂分歧、关系疏远的人,往往情不自禁地面对面站立,即使并立,也会自然地把距离拉大。

挺着腰的坐姿,表示对对方或对谈话有兴趣,也是对人的尊敬;弯腰曲背而坐,则是对谈话不感兴趣或对对方厌烦的表示。斜着身体坐并轻松地跷腿,是悠然自得、心情愉快的反映。交谈时喜欢并排而坐,且身体均自然地转向对方,是关系亲密、交往共同点较多的表示。

(二)面部表情语言沟通

在身体语言沟通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能以最快的速度灵敏反映出人的各种情感的就是表情语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是比嘴讲的要复杂千百倍的语言。”面部表情语言不仅丰富,而且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语言。面部表情语言是通过面部器官的动作形态传递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分析别人的面部表情及其变化,揣摩、把握其内心世界和真实观点。

1.目光语

在面部器官中,眼睛最富于表现力。通过眼睛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细微的变化,在沟通中应注意观察体会对方的眼神,并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传情达意,影响对方心理。

(1)瞳孔

暴露人们心灵秘密的首先是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无法用意志来控制的。在高兴、肯定和喜欢时,瞳孔会扩张,眼睛会很有神;而当痛苦、厌恶和否定时,瞳孔会收缩,眼睛会无光。

(2)注视

行为科学家断言,只有在相互注视到对方的眼睛时,彼此的沟通才能建立。如果遇到陌生人,你不知道如何开口,只要用目光注视对方一会儿,对方便会先开口向你打招呼了;如果对方是个硬汉子,你可以用深邃的目光回敬,那么原本可能有的猜疑和轻蔑便会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换之以佩服和热情;如果对方羞怯、腼腆,总是不敢直视你的眼睛,你可用温柔的目光来邀请他,充分鼓励并博得他的信任。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善用目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看板

丘吉尔的眼神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张怒容满面、目光炯炯的照片,据说这是加拿大摄影家卡希的杰作。当时丘吉尔刚步入镜头之内,卡希猛然向前,一把夺下了他的烟斗,首相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一手叉腰,气势咄咄逼人。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伦三岛“永不投降”的精神象征,不能不说这是人的面部语言成功运用的一个有力证明。

(3)眨眼

在正常状态下,人们每分钟会眨眼6~8次,每次眨眼、闭眼时间只有1/10秒。眨眼的频率以及闭眼持续时间,都能暴露人们的心理。如说谎时,眨眼的频率可能显著提升;感觉厌倦、无趣,体现傲慢时,会延长闭眼时间。

2.眉语

眉毛总是和眼睛连在一起来传递信息的,此所谓“眉目传情”。如果眯起双眼,眉毛稍稍向下,表示沉思;如果扬起眉毛,可能表示怀疑,也可能表示兴奋或情绪好;如果紧锁眉头,则表示焦虑、苦恼。

小贴士

在英语国家,用手遮住嘴,有说谎之嫌。而在中国,在与人说话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口气袭人,爱用手捂住嘴,很容易使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他们在说谎话。

3.嘴语

嘴巴的表情是通过口型变化来体现的。人们在生气、不屑或鄙视时,嘴角会向下撇;惊讶时,张大嘴巴;忍耐时,紧咬下唇;开心微笑时,嘴角上翘;极度气愤时,嘴唇发抖。

4.微笑语

微笑被认为是所有肢体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微笑是人们相互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人际沟通的“通行证”。

善于交际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面带微笑。一个真诚、友好的微笑会传递许多信息。微笑能够使沟通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可以消除由于陌生、紧张带来的障碍;微笑也能显示自信心,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达到预定的目标。微笑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微笑能使强硬变得温柔,困难变得容易,刁难变得通融,对立变得和解,疏远变得亲近。微笑能弥补嫌隙,化解嗔怒,微笑是建立沟通双方情感的桥梁,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微笑。

小贴士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微笑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三)形象语言沟通

一个人的形象对其信息的传递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常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7秒钟之内就已形成,第一印象无论好坏都很难让人从印象中抹去,对后续交往会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卡耐基说过,“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

第一印象除了言行举止,外表形象也很重要。呈现良好的仪表、选择得体的服饰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也能传递出尊重对方、尊重自己的信息。

服饰的选择和容貌的修饰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水平,直接影响别人的看法与接受程度。化妆与服饰的选择都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职业和身份;要符合个性特点和环境要求,做到和谐自然、大方得体、整洁雅致。

小故事

发型催生德国首位女总理

德国总理默克尔总给人干练的印象。但她原本是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婆”,发型更是饱受媒体嘲弄。2000年,德国《星期日画报》曾这样嘲讽默克尔:“她的蘑菇头真可怕,脖子周围居然没有头发,刘海简直就像被剃光了!”她的政敌指责她“发型古板,举止不够优雅,像足不出户的农妇,跟不上时代”。不过,原本是物理学家的默克尔并不在意自己的外形。她说:“政治归政治,我不会为了政治而改变容貌。”结果,她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惨痛代价:2002年她在总理候选人争夺战中输给了对手。默克尔的发型师说,她在那次选举中惨遭失败,与她的发型过于古板不无关系。到了2005年,默克尔被正式提名为总理候选人后,她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明确要求她改变形象,尤其是要改变发型。为了政治前途,默克尔接受了建议。随着总理竞选日期的临近,德国人在竞选海报、电视上发现,默克尔“变漂亮了”,以往那个标志性的“童花头”被自然弯曲的新发型取代,给人以果敢又不乏女性温柔与亲和力的女强人印象。在媒体一片称奇声中,默克尔的支持率不断升高,最终于2005年11月22日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点评:

也许正是这一极富女人味的新形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这位“铁娘子”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

二、副语言沟通

副语言是有声音但没有具体意义的辅助语言,包括语速、音调、音量、音质、停顿、沉默等,以及语言行为中咳嗽、呻吟、叹息、嬉笑、语气词等功能性发声。在人际沟通中,副语言沟通能传递出非常丰富的信息,在某些场合会胜似语言。

(一)语速

人的说话速度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又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语速较快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兴奋,很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但如果说得太快,人们跟不上,则会产生紧张和不自在,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语速比较慢、讲话不慌不忙也许会给人一种懒惰和冷漠的感觉,但有人会觉得讲话慢的人更真诚、有想法,也更有趣一些。语速的快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信息传递,只有不急不慢的语速才能使双方放松情绪,顺利交谈。

(二)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了声音的悦耳与否。一般的,强烈的愉悦、恐惧和愤怒感都会使音调升高。往往使用较高且有变化音调的人,被视为更有能力;而使用低音说话的人似乎底气不足,会被认为对所说的话没有把握或者害羞。此外,同一句话由于音调不同,其语义可能迥然不同,不同的重音也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小看板

儿子的信

一位父亲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去请邻居代念,邻居正忙着自己的事,接过信后便很不耐烦地念起来。不等念完,这位父亲就跳起来骂道:“混账东西,一来信就要钱。”正骂着,邻居的女儿回来了,她接过信便从头到尾柔声地念着,念着念着,父亲的怒气逐渐平息,到最后还笑眯眯地说:“这才像我的儿子。看,多有礼貌,还‘亲爱的父亲’呢。”

(三)音量

说话声音大小,应视场合、环境而定。一般而言,说话声音大,会让人联想到的是热情和自信,但有时嗓门大会让人觉得你咄咄逼人、过分自大或者太过于相信信息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轻声细语传递给人们的信息,通常是一种值得信赖、关心他人和善解人意的感觉,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说话者缺乏自信、卑怯或者所传递的信息不重要;而轻声耳语则既可代表一种不同于别人的亲密,又可以表明讲话人忧伤、恐惧和敬畏的情绪。

(四)音质

一个人的音质是由其他所有声音的特点,即速度、节奏、发音特征等构成的。声音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有吸引力声音的人更容易被人们认为有影响力、有能力和更为诚实。

(五)暂停

暂停与说话的速度一样值得注意。在说话中暂停一下,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它或是强调一种观点,或是突出某一事物,或表明一个人说话中的疑问和反思,这种能力给他人以时间来仔细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六)沉默

沉默也是一种沟通方法。沉默含有丰富的内容。沉默可能是对对方的观点持不同意见,或是想争取时间来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自己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纯粹的交流感情。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人们用沉默作为一种武器或者策略来结束沟通活动或寻求某种赞同。

总之,副语言能制造、强化、改变气氛,尤其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但副语言毕竟只是人际沟通的一种辅助形式,应该因地制宜,择机运用。

小看板

体会不同重音的不同含义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我是这么暗示的)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可是他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他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他偷了别的东西)

三、环境语言沟通

人际沟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环境势必会对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距离等方面。

(一)时间语言

沟通时间的选择、交谈间隔的长短、沟通次数的多少等,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品行和态度。是否准时赴约,也体现出人们对沟通的重视程度和个人素养。一个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或早退,会被认为学习态度不认真;一位女性和异性约会时,让男子稍微等上一段时间,会体现她的矜持;人们可以运用及时答复朋友来信的方式,表示对于友谊的重视。

(二)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沟通语言,不同的空间距离能够表达不同意义和情感。如当你参加一个舞会,对位置的选择反映了你在舞会上的角色定位,如果你坐在或站在比较显眼的地方,与其他人的距离比较近,那么你就在向人们传达一个积极参与的信息;如果你躲到无人注意的角落,那么你就是在无声地告诉周围的人,我只想做一个旁观者,你们不要来邀请我。此外,人们需要多大的空间距离因人们生活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空间距离能够反映出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

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与双方的空间距离成正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德华·T·霍尔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将身体范围和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分为四种区域。

1.亲密区域

亲密区域(0~46cm),又称亲密空间。其语义为“亲切、热烈、亲密”,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可能进入这一空间,如夫妻、父母、子女、恋人、亲友等。亲密区域又可分为两个区间,其中0~15cm为近位亲密距离,常用于恋人或夫妻之间,表达亲密无间的感情色彩;15~46cm为远位亲密距离,是父母与子女间、兄弟间、姐妹间以及非常亲密朋友间的交往距离,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说悄悄话的空间。

2.个人区域

个人区域(46~120cm),又称身体区域。其语义为“亲切、友好”。属于一般熟人交往的空间,在社交场合往往适合于简要会晤、促膝谈心或握手等。个人区域可以分为两个区间。46~75cm为近位个人区域,可与亲友亲切握手,友好交谈;76~120cm为远位个人区域,任何朋友、熟人都可自由进入这一空间。

3.社交区域

社交区域(120~360cm)。其语义为“严肃、庄重”。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友和熟人的范畴,是一种理解性的社交关系距离。社交区域可以分为两个区间。120~210cm为近位社交距离,适合于社交活动和办公环境中处理业务等;210~360cm为远位社交区域,适合于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社交活动,如谈判、会见客人、工作招聘时的面谈等。

4.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360cm以上),又称大众界域。是人们在较大的公共场所保持的距离,是一切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距离。其语义为“自由、开放”。常出现于大型报告会、演讲会、迎接旅客、小型活动等。此距离表示安全感和权威性。

图2-1 区域划分

上述四种空间距离,只是人际交往的大致模式,并不是凝固的、刻板的。人际接触的具体空间距离是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人们交往的空间意识会有差异,两个关系一般的西班牙人或阿拉伯人的谈话,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只有15厘米,而这种距离则会被英国人和美国人视为是一种侵犯和干扰。因此,具体的空间距离总是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