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以来,法国传统教育学派和新教育学派在基本观点上针锋相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阿兰(Alain)和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涂尔干)等人认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播文化,学校应当脱离社会生活,学习的过程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学要有教师的参与。新教育思想则以弗莱内(C.Freinet)和库奇内(R.Cousinet)等人为主要代表,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注重个人的实际经验,提倡活动教学法。弗莱内的活动教学法和库奇内的分组教学法比较适合幼儿教育,对母育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一定影响。法国政府对于上述两种观点采取折中的态度,在吸取传统教育思想,尽量采用有利于民族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教育内容的同时,又在教育方法上采用了有利于发展儿童能力的新做法,并不断增加科技教育的比重,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概况
1905年,教育部部长对母育学校过于强调传授知识的倾向提出批评,指责母育学校充满小学的气味,认为对2~4岁的幼儿进行阅读和书写教学并不是母育学校的中心目的,要求进一步澄清母育学校的性质。
1908年3月,教育部部长再次发出指令,指出母育学校的目的是对学前儿童加以照料,满足他们在体、德、智三方面发展的要求;再次强调母育学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学校。对于有流落街头的危险和处于家庭不良的孤独的幼儿来说,母育学校是保护儿童的避难所,要求鼓励无人照料的儿童到母育学校来,并给予平等的、热情的接待和照顾。
上述观点反映了法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坚持19世纪确定的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也反映出新教育思潮的影响,同时还是政府力图利用母育学校缓和社会矛盾的意图的体现。20世纪初,工人多次举行大罢工与政府抗争,以至与前往镇压的军队发生激烈冲突。上述指令一再强调要使母育学校成为社会底层家庭儿童的“避难所”的社会政治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这一时期在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方面已形成制度,公立的母育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开办并支付经费,实行免费制度。私立幼儿园的监督由教育部的母育学校女视学官负责。多数私立幼儿班则由小学的督学官监督。母育学校的教师与小学教师一样都由初级师范学校培养。1949年,法国的公立母育学校有3653所,私立母育学校217所,公立幼儿班4385个,私立幼儿班397个。
(二)比纳与智力测验
比纳(A.Binet,1857—1911年)是法国心理学家,巴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现代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905年,他与西蒙(T.Simon)编写出版了第一份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以3~13岁的儿童为对象。
首先,比纳的智力量表是新教育的产物。他重视对儿童个性差异的研究,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要求把新教育建立在个性心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根据儿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来因人施教。其次,比纳编智力量表也是当时法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1904年,法国政府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来鉴别低能儿童,以便为他们开设特殊学校或特别班,避免他们的不断留级所带来的麻烦。根据政府的要求,比纳和西蒙编制了智力测验表。
1905年的智力量表问世后受到普遍好评,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主要是不能明确简便地从年龄角度来说明被试的智力超前或落后的程度。为此,1908年,比纳和西蒙发表了被称为“年龄量表”的第二份量表,按年龄分组进行测试,一并引入“智龄”这个智力测验的重要术语。1911年,比纳在临终前与西蒙一起又一次修改量表,使其更规范化,成为比较科学、系统的儿童智力发展的测验工具。他们的量表被迅速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