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前教育史

四、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字体:16+-

在美国幼儿教育史上,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的高峰是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是美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部分。进入80年代后,美国学前教育从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等各方面都开始了以整体性、综合性为特点的教育改革。

但是,美国学前教育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重视了幼儿的智力开发、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等的整体全面发展;重视了天才儿童的教育,而忽视一般儿童的发展,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学前教育经费、学前教育科研等方面也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系统内的原因也有社会变化的原因。例如,女权运动及经济发展变慢;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劳动力队伍;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家庭增多,高层公寓和楼房使儿童失去了游戏的场地,电气化、自动化又使儿童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机会,生育率降低使幼儿缺少玩伴等。此外,还有以下问题。

(一)各级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美国儿童看护者是一个状态比较差的群体,由于儿童看护者的工资很低,他们普遍需要接受补贴,他们和那些富裕的父母所承受的负担一样多,但却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无执照的、不规范的、地下的、家庭式的日间看护所,或只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有80%年龄在1周岁以下的孩子的母亲必须工作,由于目前没有足够的婴儿看护机构,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不得不进入上述家庭日间看护所。在大多数州,幼儿园是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的,但幼儿园区别于初等学校的特征正在逐渐消退,幼儿园的课程越来越集中,课程的学术性也越来越强,今天的幼儿园更像以往的小学一年级,在许多地方,幼儿园正在从半日制演变为全日制。

(二)幼儿教育标准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1989年,布什总统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构想了著名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面向21世纪的六项教育目标,包括:所有美国儿童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家长成为儿童的首任老师,为此,必须开展家长教育;要使儿童都能都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将此目标扩展为八条,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并于1994年获得国会通过,成为正式法律,其中第一条目标和学前教育密切相关,提出“到2000年,所有儿童在上小学前就已经为学习做好了准备”。第三、第四条目标是关于教育标准化的构想,根据这些目标,美国幼儿教育标准应该包括内容标准和执行标准。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标准的制定,指明了课程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共同标准和方向,有助于统一美国各州或各地方幼儿教育的水准,使各地幼儿所受的教育不至于差异太大,同时,由于国家标准的出现,出版商要按照标准来改进其出版物,这样,就可以逐渐消除各地方各版本教科书和课程评估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它们渐趋统一到国家标准上来,但是全国性教育标准也给早已进行的综合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达到这些高标准,综合教育课程显然力有不逮,各学科只有各自为战了,这些标准还给多年形成的“生活化课程”带来了很多压力,而它和“综合化课程”是美国所有优秀幼儿教育方案的两大精神支柱,它们都强调让儿童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进行学习,并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来编排课程的内容,新的国家标准却不考虑这些。此外,国家标准只提出了教育最终阶段的高标准,并没将它们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顺序实现的具体要求,目前,各学科的内容标准已经出台,一些执行标准(如艺术执行标准)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

自由、平等、参与和民主是美国共和文化的核心,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一直注意学习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早年曾引进裴斯泰洛奇式的“家庭学校”的做法并先后受到英国幼儿学校和德国幼儿园等的影响,20世纪初,又引进了英国的保育学校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与社会发展的情况相联系,19世纪后期的美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开始了本土化历程,公立幼儿园成为学校教育的阶梯被纳入了具有美国特色单轨学制。在对外国学前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方法,战后的美国更成为学前教育输出国,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