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园本课程的理念
园本课程的理念是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灵魂,是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想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首先要确定园本课程的理念,这是最基本、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园本课程的理念实际上蕴含了相当多的内容,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包括了儿童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等一系列内容。在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之初,园长可带领教师们首先开展课程理念的澄清、梳理和确立工作,确立幼儿园共同的课程理念,并且对这一课程理念进行细化。
小练习
下面是一些问题,园长可带领教师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幼儿园尽快确立园本课程的理念。
(1)我们眼中的儿童是什么样的?
(2)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3)儿童是如何发展的?
(4)学习和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5)教育的意义何在?
(6)对于儿童来说,教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7)师生之间应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8)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吗?
(9)教学难道只是集体上课吗?还有其他的途径和方式吗?
(10)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11)什么样的课程是适合幼儿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适合幼儿的?
(12)应当如何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
(13)应当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14)如何区分和比较不同课程或教学模式之间的本质差异?
(15)应当如何对不同的课程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与借鉴?
2.明晰园本课程的目标并且对其细化
在确定了园本课程的理念之后,就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明晰园本课程的目标。园本课程的目标指向于培养怎样的幼儿,因此,一般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呈现和陈述目标。园本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细化的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一般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陈述清楚要培养怎样的幼儿。例如,“主动学习的幼儿”“做小主人”“健康快乐的小天使”“健康、主动、友好、积极”等。总目标一定要明确易懂,让幼儿、教师和家长一下子就能够明白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取得各方的协同一致,共同向着目标努力。
在确定了总目标之后,一般还会有细化的目标。细化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进一步解读和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例如,“主动学习的幼儿”这一总目标如何转化为现实,就得通过细化目标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具体化,阐释清楚主动学习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哪些方面的细化目标来达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如何体现幼儿的主动学习,设置哪些具体的目标。
通过明晰园本课程的目标并且对其细化,就使得幼儿园所秉持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地,转化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都能理解的课程目标,进而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使得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可能。
3.根据园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在确定和细化了园本课程的目标之后,就需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同于课程目标,是实现目标所赖以凭借的途径。同一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来达成,同样的内容也可以达成多个不同的目标。因此,在根据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注重结合幼儿园、幼儿的实际特点,注重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能够与课程目标实现完美的契合,进而最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同时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能够凸显幼儿园自身的特色。
课程内容也是能够非常凸显园本特色、地域特点、幼儿特点的因素。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幼儿园应当特别注重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幼儿的家庭特点、幼儿园自身的地域特点,进而能够形成富有幼儿园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并且固化下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园坐落在竹海之中,那么,关于竹子的话题就可以成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内容,可以开展一系列围绕竹子的活动。有的幼儿园地处注重民间文化传承的地域,例如,民间剪纸、布艺、舞龙、舞狮、霸王鞭、赛龙舟等,这些内容都是独具本土特色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
4.确定园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凸显课程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历史上各种不同的课程模式或教学法都创造出了自身独特的课程实施方式,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最终落地,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园本课程实施方式的确立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园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形态。
园长及教师要根据园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和选择的课程内容,来确定园本课程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选择综合主题活动的课程实施方式,可以选择探究式项目活动的课程实施方式,可以选择以活动区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方式,还可以选择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程实施方式。无论选择哪种课程实施方式,都需要能够符合课程理念的精神,能够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助于课程内容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具体实施时,这些不同的课程实施方式可以只选择一种,也可以选择多种,融合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了多种实施方式,那么一定要突出重点,或者分层次、分阶段地按照不同方式来实施课程,切忌多头并举,“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只能是领导“顾头不顾脚”,教师“手忙脚乱”,哪种课程实施方式都难以得到有效、深入地实践和研究,最终只能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富有园所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方式。
5.推动园本课程的实施,不断进行经验梳理和总结
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最终能够成功,还需要园长和教师共同推动园本课程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梳理和总结,使这一过程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持续进行。只有如此,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才能最终落到实处,才能从理念层面的课程转化为实践层面的课程。
推动园本课程的实施,以及在过程中不断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已,而是需要一系列时间、空间、制度、条件、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保障才能真正达成,同时,更加需要的是园长及教师们推动园本课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将推动园本课程实施的所需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内在决心两方面因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才有可能积累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得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园本课程也才能建设成功。
6.形成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及对其的元评价
课程评价是园本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方法或手段。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当将园本课程的评价作为重要的开发与建设内容。经由研究和实践园本课程的评价,形成幼儿园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园本课程的评价应当包含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程评价了解幼儿在接受园本课程的教育之后的学习与发展效果,进而借此了解园本课程的真实效果,以便做出改进和调整;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也是便于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如果没有园本课程的评价,那么,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很难得到有效的考察和了解,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也会大打折扣。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当为幼儿与教师,评价方式应当使得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评价方式。
另外,园本课程的元评价也特别重要。元评价是对园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对园本课程的整体评估和考查,涉及对园本课程理念、园本课程目标、园本课程内容、园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园本课程评价等各个要素的评价。元评价的评价主体既可以是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内部人员,同时要尊重开放性原则,邀请家长、专家、领导、教研员、社区人士等外部人员参与。多方人士共同参与园本课程的元评价,有助于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少走弯路,能够更加合理与适宜。
资料链接
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核心推动力
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园本课程是由幼儿园发起,并在幼儿园中实施的课程;是从幼儿园、幼儿、教职工的发展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考虑设置的课程;是立足于幼儿园和当地社区的实际条件,特别是在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建设的课程;同时,也是在充分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凸显幼儿园独特个性的课程。
虽然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绝对需要幼儿、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的普遍积极参与,但从教育机构运作的现实来看,幼儿园的教师集体仍然处在极其关键的地位,仍然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核心推动力。斯腾豪斯宣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
课程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变革的过程,而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更是变革人;不仅是变革学生,而且更是变革教师。因为课程建设的实践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重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观,而且还可以督促教师在教室里不断重建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许卓娅.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自我成长研究[J].早期教育,2002(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