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持续到19世纪初。它产生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法国,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其次是注重理性,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理性就是良知;最后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18世纪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又一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主义。启蒙运动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者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它超越了文化运动的范畴,成为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启蒙主义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认为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人类将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那将是一个以自由、平等和普遍幸福为特征的“理性王国”。他们以宣传启蒙思想为有力武器,因此启蒙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同时也具有民主性,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更强调文学题材和内容的真实性。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以长篇叙事诗成就最高。
(一)弥尔顿与《失乐园》
弥尔顿(1608—1647年)是17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他推进了人文主义,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先辈”,被看做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主义运动之间的桥梁。弥尔顿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成长和学习期。其前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风格清丽,表现无邪、纯洁的胸怀,以铿锵的音调,整齐的诗行,彰显心灵之美,成名作为《圣诞清晨歌》。1630年写了《莎士比亚碑铭》,这是第一首献给莎士比亚的诗。中期创作以散文为主,但写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诗《我仿佛看见了圣洁的亡妻》,这首声情并茂、如泣如诉的悼亡诗是为他死于产褥热的第二任妻子胡德科克而作。晚期创作是诗人一生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复辟王朝对革命党人疯狂的报复,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虽然幸免死刑,但出狱后的行动受到严密的监视,又有失明和痛风的折磨,但诗人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作品,长篇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代表作,有一万多行,分10卷。故事分为两条线索,表现两个主题: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违反禁令偷尝禁果,因而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因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前者意在说明人类从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进化到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的过程,强调人类进化必须依靠劳动和知识。所以当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时,整个的世界也就呈现在他们面前了,等待他们的是无限的未知和希望;撒旦反叛的故事则是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精神的折射,其形象中弥漫着敢于反抗权威的崇高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所有革命斗士的写照。《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作品不但结构宏伟壮观,而且内容也波澜壮阔,场面恢宏,比如对天上战争的描写,不但漫天刀光剑影,而且有双方拔山相掷,地动山摇的场景,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长诗的文字在朴素庄严之中孕育宏大壮丽之美。虽然是无韵诗的体制,但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洪亮,大气磅礴,其中跨行的长诗句更是不拘一格,表现出雄伟的革命气势和满怀豪情。
(二)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歌德出身自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曾学过法律,但没有兴趣,后来因病辍学。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那里是德国著名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个时期歌德创作了一批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其中《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和《野玫瑰》等作品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德国诗歌的代表作品而广为传诵。歌德生命的中期以小说和戏剧创作为主,代表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普罗米修斯》。歌德的晚年在隐居中度过,他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创作的一部杰出作品,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齐名,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史诗性的不朽巨著。这部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歌德在上大学时就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于1773年开始构思,1775年动笔,1806年完成第一部,1831年完成全书,创作时间达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全部的写作生涯。这部诗剧分为两部,共12111行。全剧以年过半百的老学者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开端,歌德借用基督教的形象表现全剧的总纲。魔鬼靡菲斯特与天帝的争论和赌赛,引出了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活历程,其间主要经过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这部诗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但主题突出,在“天上序幕”中魔鬼与天帝打赌,在“书斋”中魔鬼与浮士德打赌,争论的都是关于人生的理想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问题。浮士德上天入地,探索人生的真理,代表了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浮士德的奋斗象征了人类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歌德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总结历史经验,自由驰骋想象,利用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描写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探索理想的出路。在诗歌形式方面,当时欧洲的各种诗体都在《浮士德》中得以呈现,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至今仍然显示着其不朽的价值,散发着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