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是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文学史上占有主导地位。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追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在表现手法方面,浪漫主义偏爱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期达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方面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作品中充满丰富的比喻。此外,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感伤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因此大多数作品的基调都带有强烈的感伤主义色彩。
(一)“湖畔派”与田园诗
“湖畔派”是最早出现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派,主要有三位诗人。由于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远离社会斗争与矛盾,以田园牧歌的美好和质朴否定城市文明的丑恶。
1.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50年)是湖畔派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也被称为“桂冠诗人”。他关于诗歌改革的主张以及他的创作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的发展。他的作品以描写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见长,意境清新、形象生动,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加以讴歌,因此被誉为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永生的了悟颂》《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去》以及《孤寂的刈麦女》《杜鹃颂》等都被传诵至今。
2.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1772—1834年)是另一位“湖畔派”重要诗人。他的诗具有神秘浪漫色彩。他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灵魂,因此他的作品以玄妙离奇和古怪玄幻为基调。代表作有长诗《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和《克里斯托贝尔》,这些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佳作。
3.骚塞
骚塞(1772—1843年)也是“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被封为“桂冠诗人”,他以抒情叙事诗见长,他的作品宣扬神秘主义,充满离奇怪异的形象。
(二)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1.拜伦
拜伦(1788—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幼时父母离异,10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1805年入剑桥大学,180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日》,1809年写成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这首诗显示了拜伦作为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的地位。1809年拜伦大学毕业后获得世袭议员席位,但受到贵族院同僚的歧视,愤而出国,游历了南欧的多个国家,1811年回国后以此见闻为基础创作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东方叙事诗》。前者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新颖独特;后者是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共6篇,在这组诗中,诗人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组诗的发表为拜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却遭到敌对阵营更强烈的嫉恨,迫使他永远离开了祖国,开始了流亡生涯。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突出反映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与悲哀。之后又创作了《青铜时代》,这是拜伦最为重要的政治讽刺诗。1823年诗人来到希腊,参加了民族解放运动,并变卖家产支持解放战争,他的行动使其深受希腊人民爱戴,并被推选为希腊军的统帅。1824年4月,拜伦因为在暴风雨中外出巡视,感染风寒不治而与世长辞,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诗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其长诗《唐璜》却永远地失去了结尾。
《唐璜》是拜伦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诗作。它展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全景的大型讽刺性史诗。长诗共16歌。一至六歌描写唐璜的身世,因爱情风波而逃离故乡西班牙,接着海上沉船,在希腊的岛上与海盗女儿恋爱,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被卖到苏丹后宫。七至九歌描写唐璜从苏丹后宫逃走后因为作战有功被送往彼得堡。长诗的最后部分描写唐璜作为俄国女皇的使节到了英国。《唐璜》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风格与情调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有温柔的抒情;既有哲学的沉思,又有尖刻的辩论;既有轻松俏皮的嘲笑,又有锋利愤怒的揭露,变化多端又浑然一体。长诗深刻地暴露了封建专制的暴虐和伪善,对专制政治表现出坚决彻底的憎恶。
2.雪莱
雪莱(1792—1822年)是19世纪前期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同样出生在一个古老贵族家庭。雪莱自幼聪明,八岁能诗。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写论文宣扬无神论被学校开除学籍,并离家独居。1813年发表第一部主要诗作《麦布女王》。1814年因为离婚而受到当局中伤离开英国,旅居意大利,此前发表了长诗《伊斯兰起义》,通过对虚构的黄金城革命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战斗精神。在意大利诗人与拜伦结为知交,创作热情非常高涨,著名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以及脍炙人口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和《云》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抒情诗剧《希腊》是雪莱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诗中诗人回顾了希腊的光荣历史,歌颂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预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最终胜利,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1822年7月,雪莱在海上航行时遇到暴风雨,不幸覆舟身亡,年仅29岁。
雪莱是时代潮流的先进代表,是诗坛的普罗米修斯,他通过诗歌创作,向被压迫的人民、被奴役的民族传播希望的火种。
3.济慈
济慈(1795—1821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他是一个追求美、对美极为敏感的诗人。济慈认为“美就是真理,真理也就是美”,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济慈创作了一些不朽之作。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忧郁颂》和《无情的妖女》等。
济慈的诗形象动人、想象丰富,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极其敏锐细腻,加以信念真诚,所以他的诗感染力极大。
(三)普希金与俄罗斯诗歌
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历史中占有光辉的地位。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普希金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普希金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富于抗争精神和鼓动性,在当时进步的贵族青年中广为传诵,对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引起了沙皇的恐慌,差一点儿将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最终诗人还是被放逐到南俄,度过了4年流放生活。在此期间,诗人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囚徒》《致大海》和叙事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茨冈》。其中《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诗人于1826年回到莫斯科,写下了著名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在十二月党人中被争相传诵,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1830年是普希金创作的收获季节,他完成了被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别尔金小说集》、四个小悲剧和30首抒情诗。
普希金于1837年和丹特士男爵决斗身负重伤,于3天后逝世。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普希金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它忠实地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地主贵族的社会生活,简洁地描绘了俄罗斯的民族习俗,并成功地刻画了主要人物奥涅金和达吉亚娜的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他们的性格,并且反映了当时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追求。这部诗剧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