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的诗人

字体:16+-

19世纪中期的欧美文学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潮流。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其思想核心,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其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而其社会政治主张则是改良主义。因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社会,选择典型事件,透过集中的情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这就形成了其突出的艺术特征即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但这个时期的诗歌因为形式的关系,在内容和创作特点方面依然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而不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一)裴多菲与爱国主义诗歌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是著名的匈牙利民族诗人。他是匈牙利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投身革命的岁月中以诗歌为武器对压迫者和剥削者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共创作了8首长诗和为数众多的抒情短诗,其中《自由与爱情》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中国几乎耳熟能详,妇孺皆知。长篇叙事诗《使徒》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锡尔维斯特一生遭遇的叙述,集中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专制暴政的仇恨,同时也歌颂了革命者为争取自由而斗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精神。

在诗歌形式方面,裴多菲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创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形式,为匈牙利乃至东欧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二)海涅的创作

海涅(1797—185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同时他还是文艺批评家和政论家。海涅出身于莱茵河畔一个贫寒的犹太人家庭。由于叔父的资助才得以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20岁时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作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等组诗,这些诗作的内容大多表现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哀无望的爱情,反映了诗人个性受到压抑却寻找不到出路的苦闷。诗歌的体裁为抒情诗,也有一些出色的叙事诗和浪漫曲;形式方面,采用德国古老民歌的音调,纯朴而真挚。海涅的诗歌创作在19世纪4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海涅由于受马克思的影响,思想更加接近正在觉醒的无产阶级,因而其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著名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其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时代的诗》的大部分也是这个时期的创作。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作于1843年,这是他在法国流亡13年后首次返回祖国,然而祖国依然处于昏睡与停滞的现状使诗人认识到保持封建制度,利用君主的权威来统一与解放德国,只能是童话故事中一个幽灵的梦幻,而梦幻终究要破灭的。这就是长诗题目的寓意。同题目与内容相配合,长诗中无论是场景与情调,无论情绪与色彩都时时处于变幻闪烁之中,五彩斑斓而又完整精妙,充分显示出海涅丰饶奇突的诗才。另外这首长诗还是海涅讽刺诗的顶峰,运用各种讽刺与戏谑的手法把社会现象或事物中的腐朽反动本质揭露出来并加以有力的鞭挞,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批评力量,因而这首诗带有比较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三)惠特曼的创作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年)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纽约长岛一个贫苦的农民之家。10岁前上过几年小学,之后辍学当过信差和排字工人。17岁时开始在农村当小学教师。1839年,惠特曼开始发表诗歌和杂文,并独自出版了一份名为《长岛人》的小报。在这段时间他接触了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受影响。1850年起,他一面当木匠,从事体力劳动,一面进行《草叶集》的写作。他以诗歌为武器号召人民参加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因此受到当时美国文学界保守分子的非难和诋毁,多次被政府部门解雇。但《草叶集》出版之后,还是受到美国民众和欧洲大陆读者的欢迎,先后被译成德、法、丹麦等国文字。1892年,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多年的诗人在卡姆登城病逝。惠特曼是民主主义的伟大歌手,是他的国家与他所在的时代的精神代表。以《草叶集》的创作开创了一代诗风,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惠特曼将诗集命名为“草叶”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在诗人看来,草叶是最普通、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是普通人的象征,是发展中的美国的象征,是他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的象征。《草叶集》的主题是“通过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去表现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的一般人民”。《草叶集》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赞美劳动者,歌颂大自然,代表诗作有《大路之歌》《拓荒者啊,拓荒者》《自己之歌》和《欢乐之歌》等;其二,反对奴隶制,向往革命,代表作是《给一个遭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父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等。

在形式方面,惠特曼因为表达和内容的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种形式以短句为基础,每行字数不定,也不用韵脚;大量运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语言,从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这种新的诗体被称为“自由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