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六、无产阶级诗人的创作

字体:16+-

19世纪的后三十年,随着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巴黎公社文学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兴起,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出现使无产阶级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诗歌作为巴黎公社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无产阶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无产阶级诗歌在20世纪的杰出代表则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一)鲍狄埃的创作

鲍狄埃(1816—1887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爱戴的杰出诗人。他出身于法国巴黎一个贫寒的工人家庭,13岁当徒工,后来又当过绘制图样的技工,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1830年巴黎爆发反对波旁王朝统治的斗争,14岁的鲍狄埃受此激励写下了《自由万岁》,开始了诗歌的创作生涯。1848年他参加了二月革命,继续用手中的笔谱写战斗的诗篇,在《人民》一诗中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此后一直到巴黎公社成立,鲍狄埃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全面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对抗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历次斗争;如同一面旗帜,引导着战斗的队伍为法兰西的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坚决斗争。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国际歌》,之后开始了他长达九年的流亡生活,并继续参与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1887年11月鲍狄埃病逝于巴黎,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着红旗,高呼着“鲍狄埃万岁”为诗人送行。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对此列宁有着极为精辟的概括,称他为“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因此他受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尊重和敬仰。

《国际歌》是鲍狄埃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诗歌,它创作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的1871年6月。《国际歌》艺术地总结了巴黎公社斗争的经验教训,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斗争目标,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号召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继续团结战斗,有力地反击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白色恐怖。整首诗音律整齐,结构完美,语言生动,有力地表达了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充满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豪情和英雄主义,成为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前进的冲锋号角。

(二)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是苏联时期最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热情的革命歌手,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家。他出生在现在的格鲁吉亚境内,父亲是林务官,后来全家移居莫斯科。1912年开始其诗歌创作,带有较强资产阶级性质的未来主义风格,创作初期的作品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追求标新立异,并带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写下了其“纲领性的作品”——《穿裤子的云》,在诗中诗人向资产阶级喊出“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的口号,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和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马雅可夫斯基明确宣布站在苏维埃政权一面,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革命颂》,为新政权欢呼。另外还创作了“罗斯塔之窗”的宣传诗数千首。1925年发表了著名的长诗《列宁》,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了长诗《好》,这些诗作的创作显现了马雅可夫斯基从一个未来主义诗人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歌手,一名热情的战士,但他的转变却招致未来派的攻击和来自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的排斥,诗人精神上十分痛苦,加之爱情的失意,诗人于1930年4月悲愤地自杀身亡。

长诗《列宁》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是他创作道路上引人注目的丰碑,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写作手法更是日臻成熟,“台阶体”的独特形式得以被广泛地接受。这首诗以强烈的感情,高昂的格调,描写列宁战斗的一生,歌颂列宁高尚的人格、不朽的事业和光辉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诗歌形式成功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

另外,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还擅长讽刺诗的创作,例如早期的《开会迷》,后期的《受贿分子》《走后门》《舔功》和《伪君子》等短诗,都有着其独到的艺术魅力,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揭露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