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又译作现代派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潮流的总称,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以及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从内容上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在艺术手法方面,现代主义文学用荒诞的情节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或人物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隐晦的带有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其中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流派,也是诗人众多的一个文学流派,以19世纪的波德莱尔、20世纪的艾略特以及爱尔兰诗人叶芝、美国诗人庞德最具代表性。
(一)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波德莱尔(1821—1867年),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开山鼻祖,于1857年创作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
《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包括《忧郁和理想》《巴黎画景》《酒》《恶之花》以及《叛逆》和《死亡》六组诗。这些诗歌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邪恶,展现一个孤独、病态而悲怆的诗人追寻光明、幸福和理想却感到幻灭的全部内心感受。诗人说:“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写下了我全部思想、全部心灵、全部信仰和憎恨。”诗人从发掘恶中之美的理想出发,对“恶”又采取了迷恋欣赏的态度,但也从未对“恶”屈服,高尔基评价波德莱尔“生活在邪恶中,热爱着善良”。
诗集中采用的暗示、启发、象征等手法后来发展成为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艾略特与《荒原》
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年),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刻改变了英美诗歌的旧有风格,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期代表作《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诗》,表现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创作于1934年发表于1943年的《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后期诗歌中最重要的作品,表现诗人皈依宗教后追寻永恒真理的精神历程,也集中表现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以及社会变迁、发展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是艾略特长期思想探索后的登峰造极之作。但他的代表作品仍然当推其成名作《荒原》。
《荒原》创作于1921—1922年间,全诗由5章构成,第一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国教会的出葬仪式,暗指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与死人无异;第二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米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通过对两个不同地位但同样耽于肉欲的女人的描写,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堕落风气;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有两重含义:一指人应该过圣洁的生活,不能引情欲之火烧身,二指火的焚烧能使不洁者净化,从死亡中再生;第四章《水淹之死》,“水”指泛滥的情欲之水,在这一章中被淹丧生的弗莱巴斯是在**与金钱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第五章《雷霆的话》,诗人凝练地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龟裂的大地上岩石密布,却没有一滴水。“水”在这里被赋予了再生的含义,面对凋敝的荒原,诗人借雷霆的声音反复强调要“施与”“同情”和“克制”,这是诗人为荒原居民指出的一条求生之路。
《荒原》是代表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渗透了诗人的忧虑与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颓废的象征。诗人在长诗中触及到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谜题。
《荒原》涉及了6种语言,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多部文学作品的名句,具有严谨的结构,借助象征、暗示和联想,构成一部完整、博大的诗篇,不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而且为欧美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20世纪西方诗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