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二、两汉至南北朝诗歌欣赏

字体:16+-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①。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玳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⑤,拉杂摧烧之⑥。摧烧之,当风扬其灰⑦。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⑧!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⑨。妃呼稀⑩!秋风肃肃晨风飕(11),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

①有所思两句: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他远在大海的南边。

②何用:用什么。问遗:作赠与释。君:指情人。

③双珠:系于簪端的两颗宝珠。玳瑁:动物名,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褐色,光滑多纹,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来连接发髻和冠,簪身横穿发髻,两端出冠外。

④绍缭:缠绕。

⑤他心:二心。

⑥拉杂:折碎。摧烧:摧毁焚烧。

⑦当风:迎风。

⑧相思与君绝:即“与君绝相思”,从此与你断绝相思。

⑨鸡鸣两句:意为女主人公回忆从前相恋时,曾因约会惊动鸡犬,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兄嫂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⑩妃(音“悲”)呼稀(音“兮”):叹息声。

(11)肃肃:风声。晨风:鸟名,飞行迅疾。一说晨风即雉鸟。飕:疾,速。

【欣赏指南】

本篇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篇名取自首句三字。这是一首表达相思之苦的情诗,作品对女主人公在爱情遭到波折前后的情绪变化进行了细腻、深刻的描述,可谓一波三折,委婉传神。

全诗情绪起伏跌宕,激起人们对女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观的赞美,以及对她因情变而感伤的同情。在心理描写上,表现了女子由爱而气、由气生恨、由恨转忆、由忆而叹的曲折的心路历程。这种叙事与抒情的融合,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思想主题的手法,正是汉乐府民歌显著的艺术特色之所在。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欣赏指南】

本篇是汉乐府《铙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开头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短歌行①

曹操

对酒当歌②,人生几何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④。

慨当以慷⑤,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⑦。但为君故⑧,沉吟至今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⑩。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11)?忧从中来(12),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3),枉用相存(14)。契阔谈讌(15),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6),何枝可依(17)?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9)。

注释:

①本篇选自《魏武帝集》。短歌行,为乐府旧曲,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②当,与“对”同义,面对。一说,此作“应当”解释。

③几何,多少。

④去日,已过去的日子。苦多,苦于太多。

⑤慨当以慷,即为“慷慨”之意。此处主要形容宴间歌声激昂不平,但也兼心情而言之。

⑥杜康,传说中发明酿酒技术之人。一说是黄帝时人,一说是周代人。这里指代酒。

⑦“青青子衿”两句系《诗经·郑风·子衿》成句,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此处虽仅用前两句,但也兼含后两句之意,表示对贤才的思慕。子,你。青衿,周代学子之服饰。衿,衣领。

⑧君,指所思慕之贤才。

⑨沉吟,低头沉思的样子。

⑩“呦呦鹿鸣”四句系用《诗经·小雅·鹿鸣》成句。表示作者渴望礼遇贤才的心情。

(11)辍,停止。

(12)中,此指心中。

(13)阡、陌,都是指乡间小道。南北叫“阡”,东西叫“陌”。古谚云:“越陌度阡,更为客主。”言客从远道来访。

(14)枉,屈驾,枉就。相存,相问、访问。

(15)契阔,犹言“聚散”,偏义复词,取“阔”的意思,谓久别。讌,通“宴”。

(16)匝,周、圈。

(17)依,依靠,这里指鸟儿栖息。

(18)“山不厌高”二句,《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二句本此。实含“明主不厌人”之意。

(19)“周公吐哺”二句,《韩诗外传》卷三:“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二句本此。诗中“周公”是作者自喻。哺,口中的食物。

【欣赏指南】

曹操《短歌行》有两首,这是第一首,是曹操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使天下归一的愿望。从诗的内容看,当写在赤壁大战后。当时由于军事失利,作者统一中国的理想未能实现。这是一首发自深心的咏叹。全诗可分三段:前段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中段由“青青子衿”到“心念旧恩”,末段由“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诗的前段是低调的,作者借酒吟诗,寄托忧思。他在回味人生,感伤韶华,倾吐胸中积郁,感情恳挚缠绵。中段渐趋明朗,以两组《诗经》成句为喻,“青青子衿”写思才之情,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呦呦鹿鸣”写会晤嘉宾,求之既得而笙簧酒礼之。两组诗句一正一反,组成了和谐的音符,烘托出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明明如月”四句,从更广阔的背景展示了作者求贤心切的心情,作者的遐想神驰天地,从天上的明月到壮阔无边的田野,到处寻觅思慕的人,求之不得而忧从中来;求之既得而契阔谈宴,也是一正一反,有伏有起,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感情的波澜。末段以乌鹊比作贤者,以自己比作周公,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以吐哺折节的坦诚接纳天下贤士,争取人心归向。诗作运用比兴手法,曲折地表述作者的雄心壮志,末尾才点明全诗的主旨,将感情引向巅峰。

全诗意曲情密,生命的短促和事业的艰难、离情的烦愁和欢聚的酣畅、求贤若渴和贤士难得等矛盾与复杂的感情错综交织。节奏抑扬多变、波澜起伏。诗的基调是慷慨悲凉、昂扬而不消极。诗前段微吟低唱,颇带感伤,但起首部分的低沉乃为了衬托中段和结尾部分的高涨,因此读后并不使人产生感时伤怀的哀婉和无可奈何的悲叹,末段更是辞采飞扬,慷慨激烈。

归园田居①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③。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本篇原列第三。

②晨兴,早晨起来。理,清除。荒秽,野草。

③带,一作戴。荷锄,扛着锄头。

【欣赏指南】

《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前两首较长,分别写了陶渊明挂冠归隐的心情以及清新而富有情趣的乡居生活和感想,写得生动具体,而这首诗则写得较概括,用语更为平淡,它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表达了陶渊明“归耕自资”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点出归耕的地点、内容以及情况。南山,现江西九江的庐山。庐山山青水秀,无车马喧嚣,无官场之秽浊,隔绝尘世,脱俗超凡,但陶渊明来此处,并非专心来务农的,只是想远离官场,不同流合污而已。所以,种豆、种稻只是作为生活中的消遣。收成如何并不重要,加上陶渊明初学种田,技术生疏,难免庄稼荒芜、杂草丛生。这里诗人写来坦率、真诚,一盛一稀的鲜明对比,毫不避讳务农不成功的实情,反倒写出了自己归耕的情趣。既然草盛苗稀也就决定了这一天劳动的内容——为豆苗除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概括了诗人一天的劳动。诗人以晨兴、带月概括一天的辛劳,看似平淡,却极富情趣。在《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作者也有“晨出肆微勤”的句子。作者虽独自隐居,但有日月相伴,虽是荒秽,诗人却饶有兴致地去做,可见诗人将田居生活中艰苦的劳动当作了人生一大乐趣。此二句写出了一幅生动幽远的“月夜归耕图”:皓月当空,诗人披着月色,荷着锄头,虽然起早贪黑,却因不懂稼穑而没有收成,但是诗人依然快乐而满足,画面静中有动,景中有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具体写诗人夜归时的景色。如果说上两句是全景、远景,此句则是一则近景。诗人选取了自己每天经过的田间小路,并将自己再次融入景物之中。正如另一首诗中写的“山中馋霜露,风气亦先寒”,他勤于耕作,风吹日晒,沾露淋雨,这又从侧面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即使如此,诗人的心情仍是愉快的,“沾”字表明对大自然中景物的怜爱之情,丝毫也看不出他衣服被沾湿而引起的不悦。这也为诗的最末两句表露自己的决心,提供了一个基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露了诗人欲脱离官场,终身不仕的决心。这里诗人道出了自己归隐的真实感受:虽然生活贫苦,劳动艰辛,但希望不要因此动摇了自己归隐的决心。“但”字更是显露诗人的决心之大。诚如诗人讲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饮酒》)。至此,一位保持节操不慕虚荣,自食其力,怡然自得于归隐的乐趣之中,誓与仕途决绝的诗人形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其气度之清雅,品德之高尚,心境之淡泊,令人可触可感。

整首诗语言平淡自然,感情纯朴率真,意境恬静幽美,诗句似随口而出,不见半点斧凿痕迹,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归隐之后悠闲自得的满足感,而且诗中前实后虚,虚实相映,体现了陶渊明的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①,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②,双鬓鸦雏色③。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④,风吹乌臼树⑤。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铂⑥。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⑨。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指梅花开时,想起与情人曾在梅下欢晤,而今花在人不在。

②红:一作黄。

③指鬃发黑亮,美丽。

④伯劳鸟,古人认为此鸟爱单独生活。

⑤树名,叶卵形而尖。

⑥用翠玉镶嵌的首饰。

⑦莲:双关语,谐怜爱。

⑧古人认为大雁传书,有盼望书信之意。

⑨指美人居住的地方。

【欣赏指南】

这是一首爱情诗,两人曾在梅花下相识,后为大江所阻隔而不能相见。又到梅花开放的季节,托人带给对方一枝梅以表相思之情。前半部分表现这种爱情的真诚与美好,细腻地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时既迫切又羞涩的心情。后半部侧重表现对爱情的执着,用仰首望雁、凭栏远望、吹梦西洲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在表现方法上,语言清新、流畅、自然,“风吹乌臼树,……莲心彻底红。”前后连贯,一气呵成,“采莲”之莲,一语双关,明指莲子,暗指怜情,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