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三、唐五代诗词欣赏

字体:16+-

(一)唐诗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⑦,明朝散发弄扁舟⑧。

注释:

①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从汴州梁园(在今河南开封)到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本篇作于逗留宣州期间。谢朓楼:一名北楼,又称谢公楼。南齐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题名一作《陪侍御叔云登楼歌》。

②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

③“蓬莱”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学者又称之为“老氏藏书室,道家蓬莱山”。唐人则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④“中间”句意思说:自己的诗歌也像谢朓(小谢)一样清新秀逸。中间: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南齐时代。小谢:即谢朓,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世称南朝宋谢灵运为大谢,而称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逸。

⑤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高远的兴致。壮思:豪壮的情思。

⑥览:同“揽”,摘取。

⑦不称意:不如意。

⑧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的意思。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扁舟:小舟。

【欣赏指南】

本诗名为“饯别”,却重在咏怀。对饯别情景,诗人仅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带过,而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中不无逃避现实的因素,确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这首抒情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变化急遽。起首即波澜突起,以两个排偶长句一气鼓**,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三、四两句却陡作折转,写即席所见的清秋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兴豪情。五、六、七、八四句顺势而下,描绘主客双方的才气兴致,情思激越。末四句突然又一落千丈,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兴壮思折回现实人生的牢骚困顿,直抒胸中的苦闷与激愤。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本诗体裁属七古,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开头两个长句多用虚字,且句读近似散文,却仍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实开韩愈“以文为诗”的先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欣赏指南】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严格地遵循格律要求,且通体对仗。

题目含登高抒怀之意。

首联表现特定环境: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写登高时触目所见与所感,放眼望去,深秋的萧索感扑面而来,寒风凄厉,猿猴哀鸣,渚清沙白。

颔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写出秋天无可阻挡的气势,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抒情基调。落叶无边,已是秋意无情,而“萧萧下”,则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长江滚滚既是实景,也是暗衬落木萧萧的无以阻挡。“无边”和“不尽”写出秋意的广阔和无限。这一联对仗工整,有很强的动态感。写景中笼罩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气氛。

颈联是景与情相联,“常作客”表现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专指暮年,承前萧索之景引发悲秋之叹:长久客居,远离故乡,衰老多病,独自哀愁。悲秋之感,层层叠加,令人惊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出对半生经历的沉重喟叹。“悲秋”所包含的意蕴:可悲的季节之秋;可悲的国家之秋;可悲的个人老病之秋。

尾联细写晚年的“艰难苦恨”,一是满头白发所代表的坎坷与操劳;二是积郁而成的疾病,本已潦倒却又因病而不能沾酒。酒是无奈而驱愁之物,无酒浇愁,其中的苦楚又如何诉说呢?这里突出了悲苦袭来无言以尽的莫大痛苦,包含国难和家愁两方面的因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悲凉秋景引发开去,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穷困潦倒的内心感情,透露出国难家愁加于己身的痛楚。

本诗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全诗紧扣秋愁写景,凡选景致都融入作者的感情,形成秋哀,回环往复无以排遣,生动地显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深重的感叹之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指南】

这首诗是李商隐爱情组诗《无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首联总写依依难舍的感情,出句写难离的原因,对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相见之难在于暂会罕逢,别之难在于再见无期,因此难舍难分之情一言难尽。百花得以盛开,因东风有力。及至东风力尽,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此,人又何尝不然。此句所咏的,并非伤别适逢春暮的这一层浅意,而实为身世遭遇、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以平常的语言说出分别时真切、深刻的感受,继而以暮春的残败景象衬托离愁。

中间两联写相思之深,是分写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

颔联写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深。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而吐之既尽,命亦随亡。绛蜡自煎,而蜡泪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以丝尽蚕亡、泪尽蜡消来象征思恋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颈联写对方相思之深,但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诗人的担心来写,也很巧妙。女为谁容?对镜何愁?青春不再,唯恐容华有丝毫之退减。保容以俟悦己,其苦情蜜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此一字,千金不易。月光岂觉寒?此处为所念者担忧,欲所念者多加保重,善加护惜。想象情人在悠长的别离中对自己的相思,委婉情深。

尾联写他们的愿望。蓬山是海上三神山,以喻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讯。反面落笔,蓬山若真不远,何劳烦青鸟前往探望。“看”试试看之意,不知能否找到他而且带回音信,抱着无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愿望和祝愿罢了。因相隔遥远而生惦念,由深切惦念而生祝愿,由祝愿而生出对于相会的希望。

全诗以“别”字为通篇主眼,抒写了对情人执着的爱情和绵长的相思,表现了情人间刻骨铭心的相思、痛摧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著的追求。

艺术上,感情缅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笔调风流,神情燕婉,比兴贴切隽永,采用拟想猜度的笔法,以彼之思己,写己思彼之深。

(二)五代词一首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罗衾不耐五更寒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⑤。独自莫凭栏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本篇选自《南唐二主词》。与《虞美人》同一时期所作。

②潺潺:雨水声。

③阑珊:衰落、残尽。

④衾,被子。罗衾,丝绸被子。

⑤一晌,一食之顷,即片时之意。

⑥莫,一作“暮”。

⑦《颜氏家训》:“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此用其语意。

【欣赏指南】

这首词研究者大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全词分上下两片,文字也较浅显,没有太难懂的词语,而意义却很深厚。在写作手法上也很有特色。首句起笔“帘外雨潺潺”是实写,虽并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来,但让你不能不想:这帘外的雨声是谁感觉到的呢?紧接着是交代了感觉到这一现象的人,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之人。这个人在睡梦中,由于感到寒冷,冻醒了,梦破了。于是听见“帘外雨潺潺”,从雨声想到春天将过,“春意阑珊”。先点出景,再交代观景的人,并把这个人铺叙一番,这是倒叙法,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其次,这首词全篇只有一句“帘外雨潺潺”是写景,其余各句都是抒情,而在抒情中,景也自寓其中,无处不是情,也无处不是景,情景交融,自然妙合。

这首词,上下片的句数是一致的。上片我们已经谈到它是以倒叙法写的。这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作为亡国之君的词人,感到夜深寒冷,被冻醒了,连甜梦也做不成了。他多么留恋那梦里的一刹那的欢乐啊!李煜甘心做偏安一隅的帝王,在江南小朝廷里,歌筵舞宴,软语**,多少荒唐事,在他认为是欢乐的。然而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只有在虚幻的梦里能求得再现,而梦又被冻醒了。对他来说,真是“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何以自遣呢?上片就是以这样的感情回肠**气地写出来的。词的下片则是宕开一层的写法。“独自莫凭栏”,是自我劝诫。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无限江山”已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虞美人》)全部属于他人了,怕见这失去的大好河山。而自己——昔日的帝王,现在已经当了俘虏,成为阶下之囚,怎能不痛心呢?这两句是自为呼应,表现出无限伤心。而大好的江山正如这眼前大好的春光随着凄雨冷风被摧残被毁灭一样,已经不复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所拥有,唯有一声“天上人间”的感喟,蕴涵着多少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情和痛悔,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