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四、宋元明清诗词欣赏

字体:16+-

(一)宋词三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注释:

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乐府》。写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公元1075年),借“出猎”抒发了作者的报国热情。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指黄狗,苍,指苍鹰。鹰和狗,古时打猎用以追捕猎物。《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③锦帽貂裘,锦缎帽和貂鼠裘。古代贵族官僚的服饰。

④为报,请告知。一说为了酬答。倾城,倾动一城,全城,犹如说“万人空巷”。

⑤孙郎,即孙权。这里作者借以自喻。

⑥酒酣,酒喝得很畅快。尚,更加。胸胆开张,胸怀开阔,胆气极豪。

⑦“持节”两句,西汉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方,却因小事被罚,削职后汉文帝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事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节,以竹为之,古代使者所持,以为凭证。作者这里以善守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⑧会,会当,将要。雕弓,弓背上刻有花纹,称雕弓。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以为主侵掠。这里比喻侵犯北宋的辽与西夏统治者。《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欣赏指南】

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词。自从词被文人掌握以后,“词为艳科”几乎成了定律,往往以优美的辞藻,描绘男女相思,抒发离愁别恨,表现闲情逸趣,题材比较狭隘,风格也较柔软委婉。苏轼的这首词,拓宽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以豪迈雄浑的笔触,开创了词作的新局面,成为词坛上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苏轼本人也颇自豪。他给鲜于(复姓)子骏的信上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词以千骑出猎为题材,以卫国反侵略为主题,声律铿锵,格调高昂,确为前所罕见。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冬十月,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祭常山后,会猎于铁沟附近,作此词以记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词的一开始,豪迈之气即时迎面扑来。一个“狂”字,突出了诗人壮志凌云的英雄之气;左牵猎犬,右擎鸷鹰的形象,煞是威武雄壮,从而为全词定下了豪放的基调。“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宋代的州郡长官,兼管军事;千骑,是指诗人统率的士卒,锦帽貂裘,就是这些武士的装束。一个“卷”字,写出了千骑出猎的雄伟气势,宛如席卷平冈,所向披靡。“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个“报”应是酬答,密州全城的官员和士卒随从着太守,由祭山而打猎,苏轼为了酬答他们的盛意,毅然跃马先驱。“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据《三国志·吴志》记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度亭(今江苏丹阳东),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苏轼此处用典,呼应着上文的一个“报”字,同时也表现了他身先士卒的英武气概。

词的下阕由出猎而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立志卫国、抗击侵略者的坚强意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是对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进一步说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酒后吐真言,如今虽已步入中年(当时苏轼40岁),但久贮胸胆的人生抱负不仅没有丝毫减退,而是愈老弥笃。那么,这人生抱负是什么呢?诗人接着作了回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抗匈奴侵略,立有战功,但因上报杀敌数字错报了6个首级,朝廷判他有罪,将他逮捕法办。冯唐向文帝进言,边将有功应予重赏,如此处罚颇有不当。文帝顿时醒悟,立刻派遣冯唐带了传达皇帝命令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继续任命他做云中太守。诗人运用这一典故,以魏尚自况,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率军保卫边疆。苏轼的这一抱负,是由宋朝对外屈辱的局面形成的。公元999年起,辽国军队3次大规模入侵,宋军节节败退,终于在1005年订立了“澶渊之盟”,宋朝皇帝尊辽国掌权的萧太后为叔母,每年向辽国进贡。就在诗人写这首词的前几个月,辽国又胁迫宋朝割地700里。这一切怎能按捺得住诗人强烈爱国的赤子之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强弓必须挽如满月,方能强劲有力地将箭射向远方。诗人感到这样表达还不够强烈,特地在前面加了一个“会”字。“会者,应当也”。也就是说诗人是打定主意,一定要这样做的,箭射向哪里呢?是西北的天狼星——贪残掠夺之星。很清楚是指向一再入侵宋朝的辽国和西夏统治者。至此,诗人保卫国家反对侵略的决心,宛如一面鲜艳的战旗,高高树立在大地之上,令人肃然起敬。全词就在这样高昂的爱国**中结束。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激动人心。由描绘出猎,进而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全词波澜壮阔,激昂慷慨,实为文人词的划时代杰作。在此以前,范仲淹曾经写过一些边塞词,虽然仍以离愁别恨为主线,但情调悲壮苍凉,已不同于北宋词坛纤弱柔软的风格。苏轼的这首词,旗帜鲜明,石破天惊似地开创了词作的新局面,成为后来南宋大量以抗战为主题豪放词的开路先锋,在我国文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③,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⑦?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⑧。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⑩!

注释:

①选自《稼轩词》。《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建康:今南京。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楼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一个名胜,可尽观览之胜,今废。

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属楚国,故称楚天。

③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的倒置,极目眺望远山。岑:小而高的山岭。

④献愁供恨:指祖国的山川使人产生愁恨。玉簪螺髻:形容山的形状有的像碧玉簪,有的像青螺髻。

⑤落日:象征国势衰颓。断鸿:失群离散的雁,兼比身世漂泊。江南游子:作者自称。

⑥吴钩:古代吴地人所制的佩刀,弯月如钩,故名。李贺《南园》(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栏杆拍遍:北宋刘概曾凭栏而立,怀想世事,以手拍栏杆,并吟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⑦休说鲈鱼三句: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弃官回家(见《世说新语·识鉴》)。

⑧求田问舍三句:三国时,许汜对刘备说,陈元龙很无礼,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现在天下大乱,正希望你忧国忘家,你却问田求舍,没有大志,元龙实在不屑与你谈话;若是我,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上床下床之别而已(见《三国志·陈登传》)。刘郎:刘备。

⑨树犹如此:东晋时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篇》)。意即光阴易逝,人生易老。

⑩倩:央求,请。红巾翠袖:女子装束,代称歌女。揾:揩拭。

【欣赏指南】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34岁,正值壮年,却因朝廷的主和派阻挠而不能报国杀敌,深感年华虚掷。词作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怀念故土、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对偏安江南小朝廷的极度不满。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作者登临时极目所见,从而引出漂泊江南、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则连用三个典故来述怀言志,表达了作者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也充分体现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休说鲈鱼”表现了作者尽管壮志难酬,却不愿过早归隐;“求田问舍”表明作者虽不被朝廷重用,却渴慕刘备的雄才而厌弃许汜的胸无大志;“可惜流年”借桓温的感叹抒发自己岁月蹉跎,功业无成的忧愤。三个典故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壮、苍凉沉郁,充分体现了辛词豪放雄奇的风格。

声声慢①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乍暖还寒时候③,最难将息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⑤,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清照《漱玉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写她家破人亡之后的凄惨心境。

②戚戚,忧伤的样子。

③乍,刚。

④将息,养息,保养身体之意。

⑤黄花,指**。

⑥怎生,怎样。黑,天黑。这句说孤独中度日如年,怎样熬到天黑啊!

⑦这次第,这些情况,这种情景。了得,指包括尽。意谓这时心头无限心事,怎能用一个“愁”字来包容呢?

【欣赏指南】

这首凄楚的慢词,表现出一种极为悲伤愁苦的心情。词作者李清照的一生,处在北宋至南宋的变迁之中,可谓坎坷多难。靖康之变以后,女词人连续遭受了国破、家失、夫亡的苦难。接踵而至的打击,使她情绪极为低落,身心憔悴之中,呻吟出一声声哀音。词的开头三句,连叠七字,凝重地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气氛,并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心怀。“寻寻觅觅”写行动。词人似有所思如有所失,神情恍惚不由自主地竭力寻找着什么。为避兵乱,她偕同丈夫逃难至江南。丈夫不幸病逝后,孤苦无助的她更是居无定所,疲于奔命。纵然她寻了又寻,找了再找,可再也找不回那安适的家庭,亲密的伴侣,还有那些无价之宝——散落的文稿与金石书画。“冷冷清清”写气氛,是前一句的结果。人已亡故,物也失尽,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残酷的现实使词人心灰意冷,而周遭的沉寂又如阵阵寒气向她袭来,逼得她更觉孤单。在绝望的处境下,“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受就显得十分自然、真切了。这六个字语义反复,是在诉说词人不绝如缕的忧伤。这十四个叠字的开头,集中表现了词人的凄苦心情,并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四句,写词人独自一人的生活情景。从后面的“雁过也”与“满地黄花”,可知此时正值秋季。变易不定的气温使人到中年的女词人觉得难以适应,再加过度的忧伤,她便要凭酒御寒并借酒消愁而打发时日了。然而,词人的“寒”具有双重含义:内心已极度悲凉,又遭到“晚来风急”,更显“寒”的厚重。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得住刺骨锥心的寒风?又怎能使她得到温暖?这里的一个“淡”字,反衬的用意显而易见。在“正伤心”之时,词人又见天空大雁横飞。早年丈夫赵明诚曾离家求学或任职,词人思夫心切,曾在所寄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大雁,期望丈夫多多写信。她曾请求丈夫“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也曾倾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的思念;更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待。而现今,已是家破人亡,这“旧时相识”的鸿雁只会勾起词人无限的伤感。

如果说词人在上片歇拍处所表露的“伤心”之情已达到剧烈程度的话,下片的情绪则由激**趋为平缓,但却愁苦得更深沉、更绵长。换头四句,又是一片凄惨景象:满园**依旧怒放,往昔与丈夫赏花吟诗的情景浮现眼前;如今孤苦无靠,简直无法忍受。无人欣赏、采摘的花儿会渐渐地枯谢下去;无人过问、关怀的人儿也行将日复一日地憔悴下去。这几句写出了词人伤心惨目,怜花复怜己的愁绪。一切的一切,既不堪回首又不堪入目,词人意欲摆脱这一切,只有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了。可独自一人“守着窗儿”又怎么捱到天黑啊!“怎生”二字,虽是自问,却更像描绘,把词人形单影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至此,词人悲愁情绪已到极限,难以自持了。夜幕渐临,秋风秋雨吹打着梧桐,风声雨声就像哭声,“点点滴滴”是词人的心头在流泪、在滴血!这样的心情,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拍,既作回应,点明开头处的原因所在,又起总结作用,包容了词的全部内容。

这首词体现了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特色。词人以感伤的情调悲叹自身的不幸遭遇,倾诉人亡家破、饱经乱离的凄苦哀愁。手法上尤为独具匠心的是,她善于选用俗字俗语融入句中,明白如话,较少粉饰。词中大量确切生动的叠字,流转如珠,极富声调美,这也只有这位女词人才能如此“本色当行”,她的笔力绝对当得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评价。

(二)宋诗一首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漾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欣赏指南】

《正气歌》是文天祥在就义前一年用热血和生命写下的一首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正气歌》有篇序文,叙述他被俘后在土牢里过了两年,那里恶气熏人。文天祥把恶气概括为七种,即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受到这些恶气的侵袭,自己依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他认为“是殆有养致然尔”。“有养”即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文天祥所敌的岂止是狱中的七气,敌人的利诱威逼,无所不用其极,他都敌以“一气”,坚贞不屈。这一气就是“正气”。所以他写下了这首《正气歌》。

全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正气”的说明以及对具有民族气节先烈的礼赞。这一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为前十句,概括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存在“正气”,日月星辰,山岳河川都是“正气”的体现,这种“正气”对人来说,就是“浩然正气”。人们有了它,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正气上升,就成为一种和气;到了乱世,邪气上升,正气就表现为一种正义的精神力量。作者从自然界的“正气”写到了人世间的“正气”。第二层十六句,作者一口气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十二位具有“正气”的人物,他们中有的不畏权势、不怕死、敢于秉笔直书,如齐太史、晋董狐;有的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汉代的苏武、严颜,晋代的祖逖、嵇绍,唐代的颜杲卿、张巡、段秀实;有的对国家尽忠尽智,具有高尚的政治操守,如战国时代的张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有的品德高洁,不与污浊势力妥协,如三国的管宁等。这一系列“时穷节乃见”的历史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民族魂”的表现。第三层八句,作者在满怀热情地歌颂了这些历史人物后,进一步得出结论,这就是“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正气之所聚。当正气贯穿日月时,生死还算得了什么呢?“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两句诗既对那些历史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作了说明,也为自己日后舍身取义的行为留下了伏笔。此外,作者还从正气对天地、对三纲、对道义都起着支持、维系作用上进一步歌颂正气。

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叙述自己学习先烈、对民族气节的执着追求,在狱中斗争到底,视死如归。这一部分可分二层。第一层二十二句,先叙诗人自己不幸遭遇。据史书记载文天祥被俘后,几次想以身殉国,他服过毒,绝过食,终因敌人的防范,未能如愿。所以诗中说“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而“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正是诗人牢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恶劣的环境,很可能“一朝漾雾露,分作沟中瘠”,可是诗人在这里过了两年,一切恶毒疫气都退避消失了,这个非人所能住下的“沮洳场”,居然成了诗人的“安乐国”。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巧妙方法吗?“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诗人认为只要正气在身,一切邪气都会退避三舍。诗人身在牢房,仰视窗外,丹心白云,交相辉映。然而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悲愁也像苍天一般茫茫无边,所以发出了“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的深沉的感叹。第二层四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虽然离今天越来越远,可是他们的光辉榜样仍鼓舞着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作者在屋檐之下读着圣贤的言论,读着记载先烈事迹的史书,圣贤的谆谆教诲,先烈们走过的道路,他们的高风亮节,犹如悬空日月,照耀着诗人坚强不屈的斗争生活。这可以从诗人在就义前写在衣带里的几句话得到证明:“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诗人把为国捐躯作为当时被认为最高道德标准的仁义的实践。《正气歌》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三)元散曲一首

双调·夜行船·秋思①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②,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③。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④。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⑤,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覆相别。莫笑鸠巢计拙⑥,葫芦提一向装呆⑦。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⑧,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⑨,陶令白莲社⑩。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11)?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12),道东篱醉了也(13)。

注释:

①双调:这套散曲的共同宫调名。夜行船:套曲中第一首的曲牌名。

②梦蝶:《庄子·齐物论》有“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之说,这里取其短暂、虚幻之意。

③不恁:不如此。

④龙蛇:有二义,一指字迹,一指碑文所述或贤或不肖的事迹。

⑤鼎足三分:指三国时期魏、蜀、吴彼此抗衡,争夺天下。半腰折:指三方英雄人物都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

⑥鸠巢计拙:《禽经》张华注引《方言》:“(鸠)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后喻生性笨拙,不善营生,多为自谦、自嘲之词。

⑦葫芦提:宋元俗语,糊里糊涂。

⑧蛩(qióng):蟋蟀。宁贴:安宁,安稳。

⑨裴公:裴度,唐宪宗时任宰相,削除藩镇有政绩。晚年因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绿野堂,裴度别墅名。裴度退居洛阳后,在午桥种花木万株,建台馆,名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作诗酒之会,不问政事。

⑩陶令:陶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曾任彭泽令。白莲社:东晋僧人慧远与刘遗民等于庐山东林寺结社修行,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陶渊明与慧远相契,时常参与社事,但因好酒疏懒,不肯入社。

(11)登高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代有此日登高饮宴的习俗。

(12)北海: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有惜才好客的名声。

(13)东篱:作者自称。

【欣赏指南】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名篇甚多。而马致远的两首同题作品《双调·夜行船·秋思》与《越调·天净沙·秋思》,尤为人称道。前者有“万中无一”的评价,后者则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这首散套由七支曲子组成,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曲是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乔木查]等三支曲子为第二层,分别描写了帝王、豪杰、富翁的富贵无常。五、六两曲为第三层,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最后一曲则总括上文,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得其乐的心志。

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林泉的生活,不免流于消极颓放,但其重人格、讲操守的人生态度,还是很难得的。

这首套曲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语言、形象与情趣三个方面。语言俗中透雅,既明快率直,又优美富于韵味。别致的设色字,精巧的鼎足对,都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曲中意象准确生动而有代表性,如以“衰草牛羊野”“荒坟横断碑”表现帝业成空,以“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比喻名利场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自我写照时,字里行间情趣盎然,如“青山正补墙头缺”的调侃意味,“道东篱醉了也”的潇洒任性,皆可令读者会心一笑。

纵观全篇,指点今古,俯察人生,笔墨挥洒飘逸,犹如天马驰骋,是豪放派曲作中的佳作。

(四)清代诗词三首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③。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④。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⑤!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欣赏指南】

木兰花令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缠绵悱恻。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虽然有时失于直白,但直抒胸臆的脱口而出也有其动人心处。比如这首词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都只是初相见!不管是喜是悲,是哭是笑,曾经的一切都因为遥远而变得美好,更因为眼前无法挽回的一切而变得值得留恋。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也是一种幸福。流年似水,世事难料。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时光匆匆,已经回不到过去,这世间有太多的一见倾心都演变为伤心的孽缘。怎样的努力也挽回不了郎心似铁,可怜的姑娘只好以当年的回忆填满今时的悲伤。虽然说的是决绝之语,心中却又有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其实,初见的那一刻心动既然已镌刻在心灵深处,又何必留住一颗已经离去的心呢?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欣赏指南】

这是龚自珍315首《己亥杂诗》组诗中的一首。作于作者辞官南归之始,抒发了离别京城时的感想。

诗的前两句道出作者无尽的悲哀和难言的苦衷。浩**本指水势的扩大,在这里却用来形容离愁,“白日斜”更是以淡淡的笔墨渲染出浓浓的离愁,诗人有心报国却有志难伸、备受压制,因此而惆怅不已;一旦踏上归途,这一生就不可能再回到帝都,“天涯”意指天涯孤旅,永无归日。但是日渐衰微的国势依然牵着诗人那份拳拳爱国之心,所以即使他“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要像春泥一样哺育新的一代,造就人才去报效国家,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和献身精神。事实也正如他所言,两年后他在讲学中耗尽了全部的心力和体力,暴死于云阳书院。这样的爱国之心,这样的高尚人格使得诗作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并能鼓舞人心。

哀旅顺

清·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欲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欣赏指南】

这首诗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黄遵宪的代表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全诗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八句极言旅顺军港的雄威和气势,场面壮观,气势宏伟;后八句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哀叹旅顺的陷落。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显要的地势和威武精良的装备与“一朝瓦解成劫灰”作对比,突出旅顺陷落的悲剧色彩,并且通过旅顺的陷落反映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透顶,抒发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体现了他“我手写我口”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