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三、小说的欣赏技巧

字体:16+-

小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只是我们欣赏小说的一个方面,而语言、情节、风格等方面是小说的形式。以何种形式来表现它的内容也是小说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小说的欣赏来说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由于主体的不同,小说的欣赏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欣赏小说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就一般欣赏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还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该作品时的精神思想状态,从而正确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我们以《聊斋志异·念秧》为例。骗术自古有之。在《秦律》中能找到相关的法律,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在《唐律》中则规定了诈欺官私财产、诈为官私文书、诈疗疾病取财、诈除去死免官户奴婢四种诈骗财物的行为。早期的骗术较少发生于经济犯罪领域中,更多地发生于政治、军事、外交等非经济生活领域。而以诈取钱财为目的的骗术在明代才被大量记录下来。了解相关历史不难发现其中原委。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买卖也变得日益频繁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当时的皇室、宦官、勋爵、外戚及官僚等达官贵人凭借特权大肆吞并农民的土地,兴建各自的庄园。再加上徭役和赋税,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明代的人口脱离土地的情况比较严重,人口呈现出流动性强,城市人口构成复杂的特点。流民的增加一方面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对明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资产阶级萌芽即始于明代;而另一方面流民也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的使用更为频繁、复杂。银有重量、成色之分,钱有大小、好坏之别,私铸公行,假银流于市,银钱名目繁多,通行混乱不堪。当时有记录的制作假银的方法就有数十种,还有纸币甚至外币也流通于经济活动中。货币是反映社会经济的一面镜子。如此繁多的货币名目和复杂的流通状况说明当时没有完善成熟的经济运行机制,以取财为目的的经济诈骗活动也自然较之以往各个朝代频繁起来。明代出现了大量以记录各种骗术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到了清代经济诈骗并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加猖獗和隐蔽。《念秧》就是反映这一题材的小说。同时代的相关题材的故事我们在《儒林外史》《子不语》等作品中还能找到。了解了《念秧》背景,在欣赏这部小说时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作者防骗杜骗的初衷和劝人自律慎行的思想内容。

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欣赏小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曹雪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和其祖父曹寅关系密切。由于清宫内部斗争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逢曹家盛极而衰,早期和后期生活上的悬殊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些塑造了曹雪芹性格中的点点滴滴。他对没落一词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对残酷现实有着更为切实的感受。了解到这些,我们再去欣赏《红楼梦》,对其中人物的悲剧也就有了现实层面的认识,相信会更加意味深长。

(二)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认真品味作品的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这一点与小说的欣赏主体联系更为紧密。因为每个人都受所处时代、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制约,即便是同时代的人也都会由于经历、出身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对小说作品的欣赏。正是因为差异性,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正是因为差异性才使得我们得以领略某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期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也正是因为差异性才让我们对某一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所感悟。以《水浒传》中女性描写为例,基本上是两个极端,如果细细品读的话,不难发现其中的正面形象不如反面形象丰满。这揭示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极其严重。女性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作品中不是被塑造成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就是被男性化。而对反面形象的描写则非常具体。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全面把握作品的特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对于阐述小说的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三要素来欣赏小说有助于我们从细节着眼一部作品,进而对整部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以《水浒传》为例,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的心理活动,李逵与武松打死猛虎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各种情节,其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正是因为这些情节的安排才勾画出水泊梁山一百单八位性格迥异的英雄好汉。再以《红楼梦》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为后文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的腼腆、拘谨做了铺垫。同时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在贾府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如同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与她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林黛玉如同乘一叶小舟漂泊于渺茫的江上,命运的潮水将令其止泊何处不得而知。

(四)积累小说的阅读经验

小说的欣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要更好地欣赏一部小说,品读其内涵,体会其美感,感知其韵味,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对小说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其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譬如重点欣赏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同一主题的作品,就能把握某一社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时代风貌、历史背景,而且可以对该社会问题的共性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重点欣赏同一历史时期的作品,就能把握不同社会问题在相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共性,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总体风貌和文学风格;重点欣赏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在不同时代变化的影子以及这一变化对写作主体或者社会个体带来的影响等等。总之,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选择性地欣赏作品,进行比较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在增加小说欣赏的乐趣性和研究性的同时为欣赏其他作品提供积累。有了阅读积累,在我们欣赏某一小说作品的时候就能够既注意到了细节的深入,又能对整个作品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由于主体的差异,每个人看待同一作品的时候其着重点、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也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才使得小说欣赏更加值得玩味,甚至添加意想不到的结果。

以《西游记》的人物构建为例。人物构建是作者出于某种主观原因或者受一定客观环境的影响创造文学人物和塑造文学人物形象。通过对细节的注意,可以看出取经师徒四人的收获各不相同。唐僧应是取经最大的受益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依次次之。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功德排序跟四人在取经集体中的地位、取经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作者刻画师徒四人所用的笔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深究师徒四人的不同出身、性格等因素,我们会发现这四个迥然不同的人物有着微妙的关系。唐僧前世是如来坐下二弟子“金蝉子”,因不听说法,轻慢佛法,被贬转世东土;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猪悟能酗酒调戏嫦娥,被贬下界为猪妖;沙悟净因在蟠桃会上打碎琉璃盏被贬入流沙河。四人有着相似的痛苦经历。一言以蔽之,都是在最初的领域中没有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而遭遇失败。寻找一条出路结束过去是师徒四人走到一起共同完成取经大业的起因。而接下来的漫漫长路如何走或者说怎样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孙悟空的高强法术,是其迈向正果必不可缺的因素,而广泛的社交则是其成功的又一法宝。综观书中人物,从天上到地下,从阴间到阳世,从海里到云外,几乎所有的人都与孙悟空相识。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狠逐美猴王”中孙悟空被逐临行前吩咐沙僧:“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就凭这一点自信可以看出孙悟空早已名声在外了。在大闹天宫前,他也和各路神仙“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但是在被捉后除了一个小孩儿,满天神仙竟无一个出来讲情或者暗中帮助的,这就是世态炎凉,是现实社会的写照。而取经中孙悟空较之以往仿佛世故了许多,也更善于利用各种人际关系。书中凡是从他棒下逃过一命的妖怪,大部分都是在天、佛、神界有些联系的。孙悟空也越来越会利用这些人情办事了。

猪悟能是一个真正的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者。取经只是其出路的一个选项,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取经目的最不纯正。而一路之上的拆台、打趣也暴露了其许多隐藏在内心的阴暗。例如“尸魔三戏唐三藏”中孙悟空打死少妇,他说:“……怕你念什么紧箍咒儿,故意地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孙悟空打死婆婆,他又说:“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什么旧片褊衫,破帽子,分两样与他吧。”孙悟空打死老汉,他又说:“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师父,他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而当唐僧真的要赶走孙悟空时他却一言不发了。话可以说,错得让师父犯。如此的驾轻就熟最终目的是让唐僧赶走孙悟空或是使其不和,以确立自己的地位。当唐僧身处险境而自己欲救不能时,他又去请孙悟空。脸面是次要的,管用就行。经过这件事,猪八戒还经常挑唆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但都是点到即止,多是逞口舌之快。他的这种无处不在的小市民心理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狭隘心理的一面“放大镜”。

沙悟净在四人中罪过最轻,获得功德最小。与猪八戒不同,取经可能是他的唯一出路,取经前被贬到“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每七日受飞剑穿肋之苦,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路上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并无丝毫怠慢。在遭受磨难中甘于寂寞,有时还要听命于人、受人欺压。试想一下,打翻琉璃盏竟然与大闹天宫、调戏嫦娥同等列罪,甚至还有所不如。这恰恰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明代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及秩序的混乱。在传统道德观被带有资产阶级萌芽的新的道德观冲击的时候,处于失范状态的平民是没有话语权的。

唐僧是《西游记》一书的真正主角。根据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中所载第一难是“金蝉遭贬”。可以看出整个取经活动是由他而起。他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是他是最让佛祖牵挂的人。安排人来保护他的生命,照顾他的生活,自然不在话下。背景深厚的精神导师唐僧,圆滑而广交的孙悟空,实用主义制胜的猪八戒,老实勤恳而收效甚微的沙僧,他们更像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四类典型人物。这四类人在明代的成功是对社会豁达的理解、妙趣的解嘲和辛辣的讽刺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说的欣赏是多样化的,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定式或者以往形成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当然有时我们最终形成的观点未必专业甚至有些奇怪,但是这不会影响我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因为欣赏本身是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