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四、散文的欣赏技巧

字体:16+-

(一)散文欣赏的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是研究散文的依据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得散文在鉴赏过程中不容易把握。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仿佛都是一个个神奇的骑手,纵横驰骋,洒脱不羁。他们的作品,就好比风行水上,既有自然的美,也有飘逸的美。欣赏散文,要明确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作者行文的线索牵住了,依据文章的线索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会相对容易得多。此时,其文章无论怎样出没隐见,变化无穷,读者一样能够驾驭,达到循干理枝,因枝振叶,纲领昭畅,牵一线而明全篇。散文离不开线索。因为越是无拘无羁的体裁,就越需要维系其艺术生命的线索,使生活的珍珠串连在一起。散文线索因而也应是绚丽纷呈、灵活多样。

2.探索文章的主题,掌控散文的灵魂

主题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观点,它是一篇散文形成的灵魂。欣赏散文,将散文的“灵魂”抓到了,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作品的本质,它同样是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步骤。对散文主题的探索并不十分困难,但如果想用几句话准确地说出它的主题又非易事,这是一般人常有的经验。有些人欣赏散文,往往喜欢凭着一点直感去判断作品主题,结果往往失之于偏颇。

探索散文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散文的主题不可能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因此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研究是我们欣赏散文很重要的途径。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细致更准确的理解作者意图。并且对文章段落和字词使用的探讨才能更为深刻。

例如茅盾的《风景谈》,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极力赞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这个主题是如何体现的呢?因为全文从头至尾是赞颂属于“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风景”,而“延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等字样却根本找不到,又何谈赞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呢?因此只能求助于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才能明白“风景”的象征和寓意。

(2)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章的重点语句,也可以称之为文眼,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词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这样的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直接途径。刘熙载在《文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即散文的主题;所谓“照映”,即指主题对散文的统摄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中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都是“神光”闪烁之处,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3)掌握重点段落的重点脉络探索主题

对重点段落的阅读和理解甚为重要。散文的特点使得散文主题的安排不可能从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因此对散文深刻的理解,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研读,体会主旨,这是对文章主题把握的必由之路。一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与主题全无关系。一篇散文的主题,它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一两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是我们探索主题时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4)从作品的内部联系探索主题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来的确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是有联系的。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有的句子单独研读和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深度不同。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结合文章整体脉络以及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章。这样才能充分合理的欣赏散文。在理解上才能更为正确和深刻。

(5)从作品的总体倾向探索主题

探索散文主题有个最为常见的毛病,就是不从作品的全局着眼,不从全部题材的总倾向考虑,而是孤立地从某一枝节、某一部分来归纳主题,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散文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某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场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从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散文欣赏的难点

对文章结构的探索是散文欣赏的难点。结构是散文包括一切文章的组织法则。人们常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把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也就是文章的骨架了。一篇散文的内容必须依靠结构固定并显示出来,结构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形式体现。欣赏散文,对其结构进行剖析,也就好比是对散文进行人体解剖一样,这对于我们了解散文的内部构成与联系,深入到散文的骨子里头仔细体会其奥妙所在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对散文结构的剖析一直是一个难点,它需要欣赏者有较好的散文艺术修养才行。

一般而言,对散文结构的剖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剖析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亦即给散文分段

就散文的外部结构来看,包括句、自然段和部分三个方面。前两者是出于文字表达上的需要,起着停顿与间歇的作用,均属于自然的形式单位,而且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容易掌握。部分则是作者出于内容表达上的需要,集中某个方面的内容为突出主题服务的意义上的段落。一篇散文总是由若干个意义段构成,一个意义段也就是一个部分,它通常包括几个自然段,当然有时也可能与自然段一致。这里所谓的分段,就是分析一篇散文由几段组成,以便于深入了解其结构在开合、断续、抑扬上的特点。

有些散文的意义段落是通过小标题、空行或用“一、二、三”的数字来标明的,这比较好办。也有一些散文是通过关联词语、承接句、过渡段等来暗示的,阅读时稍作留意也不难划分。对于那些既无标志又无暗示的篇章结构,就需要我们做认真具体的分析。但不管怎么说,意义上的段落,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或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或同一性质等,只要把那些在内容上联系紧密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就是了。

2.剖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所谓完整,是指散文结构有头有尾、有中段,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都有有机的联系,紧针密线,连贯一气;所谓严谨,是指散文的各部分安排得非常妥帖,紧凑,以至无法做任何增删更动,任何挪动或删削都会使整体构架脱节;所谓自然,是指散文结构要像生活那样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苏轼语)。

3.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深入研究开头、结尾和过渡

剖析散文的结构,从大的方面而言,不外乎两条途径: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通过这样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两个回合,又有什么样的结构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呢?分段也好,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好,这是侧重在由整体到部分。这里要说的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则侧重在由部分到整体。这正如我们观赏一座建筑,不仅要观赏它的整体外形,同时还需要走进去,把所有过道、房间、旋梯什么的都看一看,这才知道它具有什么特色。

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也即是进一步要求从部分入手,并达到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作品各个部分安排的方法与技巧,诸如作者在叙述方法上哪里是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波澜节奏的?是否使用了伏笔、悬念?尤其是在开头、结尾和过渡这些关键部分又有什么特征等等。为了弄清它们,就有必要对散文的每个细小的部分作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欣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灵魂,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