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第二节 中国散文发展简述

字体:16+-

一、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

中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则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的史实,产生了历史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左传》,真实性、鲜明性、生动性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良传统。《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练、富于形象。《国语》则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前967—前453年)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墨子》阐释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庄子》阐释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韩非子》阐释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阐释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先秦诸子散文为中国的论说文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古文家尤其是唐宋八大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代在文学史上起过一定影响的散文是《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集,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