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三、中国散文的成熟期

字体:16+-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麈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年)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匪浅。

明初的宋濂(1310—1381年)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模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又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其中袁宏道(1568—1610年)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同时存在的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1679年)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侯方域(1618—1654年)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年)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5—1794年)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8—1662年)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1年)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康有为(1858—1927年)、梁启超(1873—1929年)为清末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学术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国说》即是这样一篇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