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较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诞生期的议论性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而且细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议论散文之后,记叙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语丝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菱角》《夏之梦》等多以小题材为描述对象,笔调从容、闲逸,于趣味性、知识性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议论性散文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与周作人艺术风格相近的是同为语丝社的林语堂。他的代表作《翦拂集》着力讽刺时弊,批判传统的中庸哲学,强调与旧世界的斗争。俞平伯的《杂拌儿》《燕知草》等集子也带有与周作人类似的雅致,但同时又多了些晦涩的味道。
郭沫若与郁达夫同属奔放潇洒一派。郭沫若的散文诗集《小品六章》文笔精美,语言雕饰,设景味道深长;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屐痕处处》和《钓台的春昼》是代表他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后一篇,写出了富春江秀丽的景色,于凭古怀悼之间,抒发了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别有风姿,被称为“诗人的散文”。作为现代派诗人,他将现代派的一些方法渗入散文创作,以达抒写情感之目的,代表作为《画梦录》。何其芳散文的语言同他的诗一样,精雕细琢,有很强的可感性。
记叙性散文中,李广田(1906—1968年)记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他笔下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只截取一些生活片段,加以抒情的寥寥几笔,以达传神之效。
抗战爆发,尤其是皖南事变之后,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发出时代的最强音。郭沫若的《新缪司九神礼赞》《斥反动文艺》等文成为国统区思想战线、文化战线的重要文献;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表现了一个坚强的民主战士面对敌人枪口的英勇气概;冯雪峰的杂文侧重于人的心灵剖析,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力量;聂绀弩(1903—1986年)的杂文在艺术上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善用令人兴趣盎然的古代故事巧妙抨击现实。此外,丰子恺(1898—1975年)、林默涵(1913—)等许多作家也都写了大量杂文。
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在国统区成绩突出。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巴金的《废园外》《灯》《龙》都是名篇,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是记叙自然与人文状况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