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和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业余作者们,运用散文自觉地高唱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风貌的赞歌。因为作者队伍庞大,所以反映的生活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程度。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巴金的热烈凝重,冰心的细腻柔婉,靳以的热情澎湃,刘白羽的激越高亢,华山的幽默气派。风格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真实纯朴的感情涂抹着新生活的绚丽色彩。
这时期散文创作一大特色是,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项内容交相辉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是:刘白羽的《朝鲜在战斗中前进》、靳以的《祖国——我的母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名篇有:柳青的《1955年在皇甫村》、秦兆阳的《王永淮》、沙汀的《卢家秀》、靳以的《到佛子岭去》、华山的《童话的时代》、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等。
形式多样也是本时期散文创作的收获之一。游记、小品、随笔和杂文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它们在新时代的作用,不少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游记有贺敬之的《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方纪的《歌声与笛声》,杨朔的《香山红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茅盾的《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的《欧行书简》等;随笔有菡子的《小牛秧子》,何为的《两姊妹》;杂文有茅盾的《剥落蒙面强盗们的嘴脸》,巴人的《况钟的笔》,任晦的《“废名论”存疑》以及马铁丁的《思想杂谈》等。
虽然本时期散文创作收获丰厚,但从整个文学领域来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受重视不够,尤其杂文显得更为薄弱。另外,有时由于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响,整个文艺界普遍存在着不敢大胆揭露现实矛盾冲突的现象,散文创作也不例外。
1957年以后,散文创作受到各界重视,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上一时期,名家俊作竞相涌现。老作家叶圣陶发表的《记金华的两个洞》是继《游了三个湖》之后又一篇耐看的游记作品;冰心的《樱花赞》和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是两首国际主义友情的赞歌;吴伯箫的《歌声》《记一辆纺车》,是对延安艰苦岁月的追忆;方纪的《挥手之间》记录了历史的紧要关头,伟人毛泽东从容不迫的风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咏物抒怀,意味深长;碧野的《雪路云程》《武当山记》在葱山丽水雪路云程之间洋溢着浓情画意;陈残云的《珠江岸边》《沙田水秀》描绘了珠江岸边人民生活的变化;于敏的《西湖即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将人带入迷蒙的画境,诗意盎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以历史学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游记散文写得充实而词采飞扬;沈从文的《新湘行记》中一如往日的山水焕发出了新生活的新气象;韩少华的《序曲》和徐开垒的《雕塑家传奇》是描写人物散文中的优秀篇章。此外,菡子的《黄山小记》,严阵的《牡丹园记》、冯牧的《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宗璞的《西湖漫笔》、峻青的《秋色赋》、李若冰的《祁连雪纷纷》都是游记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进入成熟的收获期,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更为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抚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其他的散文家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碧野的明艳动人,陈残云的轻盈秀丽,邓拓的深刻犀利,吴伯箫的简练真诚,曹靖华的平易朴素,峻青的高远深阔,李若冰的豪迈冷峻,陶铸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温婉细腻,宗璞的娟雅清秀……家家都亮出了写作散文的真功夫。
“**”中,文化遭到浩劫,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散文。
“**”后,天开云霁,人们被压抑了十年的情感喷涌而出,在散文创作领域,首先汇成的是一曲哀婉的悼歌。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壮的色彩、朴素的风格,开拓了一代文风。
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散文有何为的《临江楼记》、毛岸青、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刘白羽的《巍巍太行》,袁鹰的《飞》,张长的《泼水节的怀念》,菡子的《长江横渡》,薛明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追忆缅怀被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民族精英的优秀作品有:丁宁的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金山悼念戏剧家孙维世的《莫将血恨付秋风》,丁一岚的《忆邓拓》,荒煤的《忆何其芳》,巴金追念爱妻的《怀念萧珊》,楼适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创业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人们所熟悉和敬仰的,他们的事迹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不仅感人肺腑,而且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新时期的散文,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灵巧、敏捷地最先带着时代的气息飞进人们的心里。改革开放后,全社会沸腾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体现。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颜,绽放光彩。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丁玲记叙的与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的歌颂群众中蕴藉的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寄托气节与向往的《竹》和《仙女开花》等。
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当中,国际题材的作品风采独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