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传统电影的“影戏”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现实主义、英雄主义乃至批判现实主义都纷纷成为电影的主流创作观念。在电影表现手法、技巧和电影技术方面也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开创性的第一次浪潮相比虽然在时间跨度方面要长,而且跨越了旧中国的垮台和新中国的成立这样关键的历史转折,但这一时期的电影发展缺少实质性的突破。
(一)**期创作——战后电影
抗战胜利以后的中国社会,处在恢复和动**交相作用的复杂漩涡中,电影迅速复苏,始终和下述社会、文化及制作环境相联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然而,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千万无辜人民的丧生,众多家庭的残破,难以估量的巨大财产损失,人们流离失所,许多人无家可归。而迎接胜利的活下来的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创伤累累的国家,他们内心的创伤更难以一下平复。所以人们将抗战胜利称为“惨胜”,就是这种现实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反映。“惨胜”的现实背景成为进步电影反映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喘息未定、迫切期望新生活的来临时,在人民历经磨难对前景充满憧憬与希望之时,另一个痛苦的时期出现了。国民党四处派出的接收大员疯狂地搜刮财产,上演了“劫收”的丑剧。我们从《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可以看到原先在大后方大发国难财的庞浩公、张忠良们,抢上飞机去“劫收”,而原先所谓隐藏在“地下”的地痞们大张旗鼓地抢收的情境。在黑暗和混乱的现实面前,老百姓重又陷入不幸的深渊,他们不得不面对接收大员们肆无忌惮的“三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和**裸的“五子登科”(抢车子,占房子,要金子,霸婊子,掠衣服料子)。这些战后丑剧暴露了国民党当局的黑暗本质,理所当然地成为战后电影的重要内容。据统计自1945年10月至1948年10月的影片有162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影片有30余部,比如由当时著名制片公司昆仑公司出品的名片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文华公司出品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政府制片系统制作《天堂春梦》《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夜店》等。总体来看战后电影是中国传统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地位。
(二)继承与发展——新中国电影17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有成绩但曲折的路程。曲折是指电影发展形成过程高低起伏的马鞍形,低谷与浪尖交替出现。所以对十七年电影要做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只看到其中确有优秀之作就忽略了起伏之中的深刻教训,也不因为其缺陷而否定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中华女儿》《光芒万丈》等6部故事片,《桥》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表现了铁路战线的工人阶级为保证我军全面反攻如期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按时修好大桥,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的故事,第一次在银幕上歌颂了工人阶级。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大多数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等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中华女儿》获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白毛女》则不仅成功地表现了农民反抗地主的阶级斗争,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而且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之长,使人物较舞台剧更为生动感人。
“新片展览月”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虽然在艺术上尚不完美,但却表现了新中国电影的良好开端。
1954—1955年间,产生了《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影响深广的革命题材影片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艺术上也达到新水平,较成功地塑造了李向阳(《平原游击队》)、吴川(《渡江侦察记》)、海娃(《鸡毛信》)、符若华(《南岛风云》)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而且轰动了巴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喜剧大师卓别林称赞它是“不平凡的影片”“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6年是我国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提出,电影创作进一步繁荣起来,一年生产故事片38部,1957年达到40部,不仅数量激增,质量也明显提高,集中反映在电影的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董存瑞》《上甘岭》《祝福》《家》《李时珍》《海魂》《女篮五号》《护士日记》《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等优秀影片的产生,标志着电影表现生活领域的拓宽。例如《海魂》,反映国民党海军内部由于矛盾激化而爆发起义的故事;《女篮五号》展示新中国体育健儿的今昔生活和他们的感情世界;《护士日记》《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则分别描写了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和解放军战士的爱情,突破了题材的禁区。《李时珍》第一次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实践精神,塑造了李时珍执著、正直的性格。《祝福》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也是第一次把鲁迅的名著搬上银幕。《董存瑞》突破了“拔高”英雄的常见手法,细腻地剖析了董存瑞不断克服缺点的成长过程,这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激动着几代人的心。
1959年,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口号鼓舞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巨大的创作热情,创作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暴》《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聂耳》《林则徐》《老兵新传》《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等优秀影片。10月,文化部举办“迎国庆国产新片展览月”,共展映38部影片,上述作品带着清新的气息与观众见面。这批影片无论在思想深度上或是在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上,都较以前更成熟,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的又一次繁荣,被电影界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虽然产生了《红色娘子军》《革命家庭》《林海雪原》《红旗谱》《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暴风骤雨》等优秀影片,但数量较少,题材面窄,反映了电影工作者力图避开现实题材的创作心理。
1961年,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周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两次作了关于尊重艺术民主和创作规律的讲话,接着,文化部制定《文艺八条》和《电影工作三十二条》,以保证艺术民主的实行和按照电影创作规律办事。1962-1964年,电影创作又形成新的**,出现革命题材片《南海潮》《燎原》《小兵张嘎》《红日》《兵临城下》《农奴》,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北国江南》,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知识分子题材片《早春二月》,少数民族题材片《阿诗玛》,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戏曲片《朝阳沟》,第一部立体片《魔术师的奇遇》,美术片《大闹天宫》等题材广泛、样式繁多、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嘎子、李双双、邓世昌、萧涧秋等一系列有血有肉、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艺术画廊,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新水平。1962年5月,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1965年虽产生了《不夜城》《舞台姐妹》《烈火中永生》等极少数优秀影片,但厄运立即降临,《不夜城》《舞台姐妹》刚刚上映即被粗暴批判。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批判成为更严酷的“**”的前奏。
总之,“十七年”电影经历了曲折历程,在“左”倾思潮的干扰下艰难发展,在题材领域和影片样式的拓展方面,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方面和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完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低潮期——“**”10年
“**”是指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左右时期,整个“**”时期包括舞台艺术片在内共有93部创作,平均每年不到10部。
“**”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林彪、“四人帮”一整套反动文艺思想统治了电影创作领域,破坏了中国电影几十年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致使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使电影艺术规律遭到践踏忽视,造成政治主宰一切,违反艺术规律的所谓原则,比如“三突出”等严重束缚、损害了艺术的创造力的事实。现实主义断流,无限夸张,虚假的浪漫充斥银幕,电影艺术本质受到根本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