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无非彼[2],物无非是[3]。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4]。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5]。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6],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7],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8],谓之道枢[9]。枢始得其环中[10],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11]。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因是已[12]。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13]。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14],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15],曰:“朝三而暮四[16]。”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17],亦因是也[18]。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9],是之谓两行[20]。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21],而大山为小[22];莫寿乎殇子[23],而彭祖为夭[2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5]。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26],而况其凡乎[27]!故自无适有[28],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29],因是已!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30]。自喻适志与[31],不知周也[32]。俄然觉[33],则蘧蘧然周也[34]。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35]。
注释
[1]《庄子》:庄子和他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今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今学者多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出自他的门徒和后学。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中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激烈批判黑暗现实和礼乐仁义,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向往无冲突的“至德之世”。他还主张“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以全身远害。又宣扬“齐物论”(一种认识上的相对主义),以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其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诸子散文中,《庄子》文章长于寓言、夸张、想象,最为汪洋恣肆,文学色彩极浓,富于浪漫主义精神,文学成就也最高。《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此篇为节选。“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虽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2]彼:事物的对立面。
[3]是:事物本身,相当于言“此”。
[4]自知则知之:“自知”文意难通,似应为“自是”,意为从自身这方面的角度来看就知道了。
[5]彼是方生:彼此互相转化。方,正,才。说:理论,主张。
[6]因:顺应。
[7]不由:不经由(是非之途)。照:观照,对照。天:自然本性。
[8]莫得其偶:不能构成对立。
[9]枢:关键。
[10]环中:比喻万物循环往复,合于中一。
[11]莫若以明:不如以澄净的自然本性来观照事物。
[12]因是已:顺应(自然本性)就是了。已,语气助词,同“矣”。
[13]已而不知其然:既定的但是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的。已,已经,既定。
[14]神明:心思智巧。
[15]狙公:养猕猴的老翁。狙,猕猴。赋芧:分发橡栗。
[16]朝三而暮四:早上给三个(橡栗),晚上给四个。
[17]名:名分。实:实际。亏:减损。用:效果。
[18]亦因是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指前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19]和:调和。天钧:天然均衡的状态。
[20]两行: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
[21]秋豪之末:动物秋天换新毛,毛尖非常微细。成语“明察秋毫”与之意同。豪,通“毫”,毫毛。末,尖端、末端。
[22]大山:即泰山。大,通“太”,通“泰”。
[23]殇子:夭折的小孩。
[24]彭祖:传说中人物。封于彭,故称。传说他善养生,有导引之术,活到八百岁。
[25]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互文句。天地万物与我共生并存,都合为一体。
[26]巧历:善于计算的人。
[27]凡:普通人。
[28]自无适有:从无到有。适,往,到。
[29]无适焉:不必再往下推算了。无,通“毋”。
[30]栩栩然:欢喜自得的样子。
[31]喻:晓,觉得。适志:舒适自得。
[32]不知周:忘了自己是庄周。
[33]俄然:忽然。觉:醒觉。
[34]蘧(qú)蘧然:惶恐的样子。
[35]物化:物我两化而融为纯一。
思考与探讨
1.庄子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呢?
2.“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说说看,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有没有在别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类似的境界?试举一二例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