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1],一致而百虑[2]。”
注释
[1]天下:天下人,一切人。归:结局,归宿。殊:异,不同。
[2]一致:目的一致。百虑:多种打算。
《国语·郑语》[1]:“夫和实生物[2],同则不继[3]。以他平他谓之和[4],故能丰长而物归之[5]。若以同裨同[6],尽乃弃矣[7]。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8],以成百物。”
注释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实则成书于战国。选文记载郑桓公与太史伯商量郑国东迁之事。
[2]夫:句首发语词。和:原意为声音相应,引申为谐和,调和。实:副词,其实,实际。
[3]继:增益。
[4]他:两个“他”均指不同事物。平:使平衡协调。
[5]丰长:丰富发展。物归之:万物归于和谐统一。
[6]裨:益,增加。
[7]尽:竭尽,达到极点。弃:废弃。
[8]土与金木水火: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五行互为生克,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比附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汉儒将之与封建伦理、社会法则相结合,衍生出“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德”(温、良、恭、俭、让)。董仲舒进而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后被方术者利用,成为古代算命术的理论依据。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2]。’”
注释
[1]君子:有道德的人。和:恰到好处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众和谐。同:同流合污,盲从附和。
[2]小人:无德之人。
《论语·子罕》:“子绝四[1]——毋意[2],毋必[3],毋固[4],毋我[5]。”
注释
[1]绝:断绝。
[2]毋:同“无”,表示禁止。意:凭空揣测。
[3]必:绝对肯定。
[4]固:拘泥固执。
[5]我:唯我独是。
《荀子·解蔽》:“虚一而静[1],谓之大清明[2]。万物莫形而不见[3],莫见而不论[4],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5],参稽治乱而通其度[6],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7],制割大理[8],而宇宙里矣[9]。”
注释
[1]虚:虚心。一:专心一致。
[2]大清明:指认识上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
[3]见:通“现”,显现。
[4]论:通“伦”,伦理,指次序。
[5]疏观:通观,洞察。情:实情。
[6]参稽:检验,考察。参,验。稽,考。通:通晓。度:界线。
[7]经纬:治理,安排。材官:管理,利用。
[8]制割:掌握。大理:自然和社会的全面道理。
[9]里:治理。
《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1],从恶如崩[2]。”
注释
[1]从:顺随。登:登高。
[2]崩:山崩,倒塌。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显诸仁[1],藏诸用[2],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3],盛德大业至矣哉[4]!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5],生生之谓易[6]。”
注释
[1]诸:之于。仁:这里指阴阳之道生育万物的仁德。
[2]用:这里指阴阳之道生育万物的作用。
[3]鼓:振动,摇动。不与圣人同忧:圣人为济世利民而忧,道的济世利民是无所用心的,所以没有忧。
[4]业:事业,功业。至矣:到达了极点。
[5]富有:指生长万物的富有。日新:即每天有新的变化。此二句意谓道的化生万物是极富有的,是每天不断更新的。
[6]易:变化。此句意为阴阳化生万物,是不停生长发展的,这就叫变易。
《大学》第二章:“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2],日日新[3],又日新。’”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日:一天。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指进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日日:每天。
《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1],为大于其细[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4],故能成其大。”
注释
[1]图:谋划,谋取。
[2]为:做。
[3]作:起。
[4]终:始终。不为大:不自以为大。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1],生于毫末[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1]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
[2]毫末:指细小的萌芽。
[3]累土:有两种解释,或为低下之土,或为一堆土、一篑(盛土的竹筐)土。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1],黄帝、尧、舜氏作[2],通其变[3],使民不倦;神而化之[4],使民宜之[5]。《易》,穷则变[6],变则通[7],通则久。”
注释
[1]没:死。
[2]作:兴起。
[3]通:通晓。
[4]神:神妙。化:变化,改作。
[5]宜:合适,合用。
[6]穷:困窘。
[7]通:畅通,没有阻塞。
《孙子兵法·虚实篇》[1]:“夫兵形象水[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3],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4],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5]。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6],日有短长,月有死生[7]。”
注释
[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作者为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今山东广饶,另一说惠民县),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世尊称“兵圣”。
[2]兵形象水:意谓用兵规律如同水的流动。
[3]因地而制流:凭借地势(高低)而控制流向。
[4]常:本段中的“常”均作形容词,恒久的,长久不变的。
[5]神:高明。
[6]四时:春、夏、秋、冬。此句意为四季更替,永无休止,均不能常在。
[7]月有死生:指月有盈亏圆缺的变化。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1],为而不恃[2],成而弗居[3]。夫唯弗居,是以不去[4]。”
注释
[1]生:生养万物。有:据为己有。
[2]为:作育万物。恃:凭借、依赖(自己的才能、功绩而自得)。
[3]弗:不。居:止息,停留(在过往成绩里)。
[4]去:(功绩)泯灭。
思考与探讨
请归纳本节所选各语段分别指明了创新过程中的哪些重要因素。其中的核心是什么?对你未来的人生创新之路,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