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2]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3],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4]。鞅少好刑名之学[5],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6]。
公叔既死[7],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8],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9]。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10]?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11],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12],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13]?’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14]。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15]。”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16],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17];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18]。愚者暗于成事[19],知者见于未萌[20]。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2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22];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23]:“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24],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25],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26]。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27]。三代不同礼而王[28],五伯不同法而霸[29]。智者作法,愚者制焉[30];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1]。”杜挚曰[32]:“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33]。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34]。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35]。”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36],卒定变法之令[37]。
令既具[38],未布[39],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40],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41],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42],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43]。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44]。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45],黥其师公孙贾[46]。明日[47],秦人皆趋令[48]。行之十年,秦民大说[49],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50]。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51]。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52]。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53],诸侯毕贺。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即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封地在商(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秦孝公任用他实行变法,具体措施为: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推行连坐法;建立县制;废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按丁男征赋;统一度量衡。变法奠定了秦强盛的基础。孝公死后,被诬陷,车裂而死。著有《商君书》,今存二十四篇。
[2]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后继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申辩而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史书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庶孽: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公子:古称诸侯之庶子,以别于世子,亦泛称诸侯之子。
[4]姬姓:周王室之姓,亦为当时卫国国君之姓。
[5]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
[6]中庶子:官名,掌公族。
[7]公叔:即魏相公叔座。
[8]缪公之业:指秦穆公修德行武,开拓疆土,争霸诸侯的事业。
[9]膝之前于席:身体跪在席子上向前膝行。古人席地而坐,膝盖挨着席子。
[10]中(zhòng):打动。
[11]说(shuì):劝说。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12]及其身:在世的时候。
[13]邑邑:同“悒悒”。郁闷不乐。
[14]大说:“说”通“悦”,很高兴。
[15]比德:比量德行。
[16]疑行无名:此句谓修养操行如果犹疑不定就不能成名。疑,犹豫不定。
[17]“且夫”二句:意谓操行超出常人的人,本来要被世俗非难的。
[18]敖:通“謷(áo)”。诋毁。
[19]暗:不清楚,不明白。
[20]知:通“智”。未萌:未发露、察觉。
[21]虑:思虑,打算。
[22]法:效法。故:指成法。
[23]甘龙:秦孝公之臣,甘姓,名龙。秦国世族名臣,变法反对派。
[24]易民:改变民风民俗。
[25]缘:依照,沿袭。法:此指旧法、旧制度。
[26]溺于所闻:指迷信书本教条。
[27]法:此二句中的“法”皆指旧法、旧制。
[28]三代:指夏、商、周三代。王(wàng):称王,为王。
[29]五伯:五个霸主,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霸:称霸。
[30]制:被制约。
[31]不肖:不成材,不正派。拘:被约束。
[32]杜挚:秦孝公臣子,破魏有功,官左司空。跟甘龙一样,是守旧派代表人物。
[33]器:指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34]夏殷:指夏桀、殷纣。
[35]多:推重,赞扬。
[36]左庶长:既是爵位,又是官职,为非王族大臣领政。
[37]卒(zú):终于,最终。
[38]具:准备就绪。
[39]布:颁布,公布。
[40]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41]辄:就。金:古代货币单位。
[42]期年:一整年。
[43]初令:新出的法令。
[44]法:依法处罚、治罪。
[45]傅:即太傅,辅导太子的官。公子虔: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曾为秦孝公太子驷之傅。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刑,后又因犯他法,受劓刑,随后闭门八年。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欲反,秦惠文王遂杀商鞅,灭其家。
[46]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公孙贾:秦献公后期与秦孝公前期的骨干大臣之一。
[47]明日:第二天。
[48]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49]大说(yuè):“说”通“悦”。(对新法)非常喜欢、满意。
[50]家给(jǐ)人足:成语,形容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51]大良造:又称大上造。战国初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亦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
[52]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53]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胙(zuò),古代祭祀用的肉。
思考与探讨
对于商鞅及其变法措施,历史上向有争议,今天你会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