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2]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3]。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邳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8]。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10],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1],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汉中[15],包九夷[16],制鄢、郢[17],东据成皋之险[18],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昭王得范雎[20],废穰侯[21],逐华阳[22],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3],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4],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45],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46],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47],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49],却宾客以业[50]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51]”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5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53],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篇名为后人所加,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大兴水利,耗费秦国力,不能对韩用兵。此事被发觉后,秦王政十年(前237)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劝谏。秦王看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职。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由吕不韦引荐给秦王嬴政,后佐助秦王政统一天下,为秦丞相,参与系列重大决策,废分封制,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诬陷谋反,腰斩于市。
[3]吏:此处指秦国的宗室大臣。议:议论,商议。客:客卿,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窃:私下,自谦之词。过:错误。
[4]缪:通“穆”。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5]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被送往秦国。后逃亡到宛,被楚人抓获。秦穆公听说其贤能,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任为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他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6]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
[7]来邳豹、公孙支于晋: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将攻晋,功破八城,生擒晋惠公。公孙支: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8]产:生,出生。并:吞并,兼并。二十:当是约数。
[9]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即公孙鞅,卫国人。以法家强国之术受到秦孝公重用,任为国相,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孝公去世后,被车裂而死。
[10]以:因。殷盛:富裕强盛。
[11]获楚、魏之师:指战胜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当也是秦军获胜。
[12]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张仪:魏人,秦惠王时任国相,鼓吹“连横”,以瓦解东方六国“合纵”的谋略。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为相,就把功劳归功到他身上了。
[13]三川之地:因有黄河、雒水、伊水流过而得名,在今河南西北部洛阳一带。巴:国名,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蜀:国名,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
[14]上郡:郡名,在现在的陕西榆林一带。
[15]汉中:郡名,在现在的陕西省南部。
[16]包:并吞之意。九夷:此指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17]鄢(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
[18]成皋:邑名,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又称虎牢关。
[19]六国:韩、魏、燕、赵、齐、楚。施(yì):蔓延,延续。
[20]昭王:即秦昭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范雎(jū):魏人,入秦后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21]穰侯:即魏冉,封于穰,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曾为秦相,擅权三十余年,秦昭王用范雎之计废逐他,收回权力。
[22]华阳:即芈戎,宣太后之同父弟,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亦专横不法,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3]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4]向使:假使,倘若。内:通“纳”,接纳。
[25]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昆山:即昆仑山。
[26]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及“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献的美玉。
[27]明月:宝珠名。
[28]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和干将所铸。
[29]纤离:骏马名。
[30]翠凤之旗:用翠鸟羽毛做成凤形装饰的旗帜。
[31]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龙婆,皮可蒙鼓。
[32]说:通“悦”,喜悦,喜爱。
[33]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4]郑、卫之女:相传郑、卫两国多美女。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代称。
[36]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7]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绘画用。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采:彩色,彩绘。
[38]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实府库后宫。
[39]宛珠之簪: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装饰的簪子。
[40]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饰。
[41]阿缟之衣:用齐国东阿生产的丝绢制作成的衣服。
[42]随俗雅化:随和时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美好的样子。赵女:赵国美女。
[43]击瓮叩缶: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敲打。弹筝搏髀:弹奏秦筝,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
[44]《郑》、《卫》:指两国的民间音乐。《桑间》:此指卫国桑间的地方音乐。《韶》:歌颂虞舜的舞乐。《虞》: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5]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46]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河流。
[47]却:推却,拒绝。
[4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秦国统治者称百姓为黔首。资:资助,供给。
[50]业:成就功业。
[51]藉:借。赍(jī):送,送给。这句是说,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52]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
[53]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思考与探讨
1.袁行霈评价这篇文章“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谈谈你的理解。并具体分析本文的文体特色。
2.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理解。
3.自查资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本文思想内容,说说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促成创新的因素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