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电视系列报道评析示例

字体:16+-

上海旧改阳光动迁系列报道

集体采制

1.从“第一难”到“第一快”阳光动迁创造奇迹

【导语】旧区改造动迁工作,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由于以往动迁工作中存在着先紧后松和暗箱操作等情况,居民们普遍对动迁单位不信任,对动迁安置始终抱着观望、等待的态度,以至于动迁拉锯战耗时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但最近,卢湾区太平桥地区115街坊的动迁,却在第一天就达到了近40%签约率,创下上海有史以来动迁第一快的奇迹。

【正文】

【解说】昨天下午1点半,太平桥地区近2000位居民把卢湾区兴业中学操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因为这里正在进行抽签选房会。当着居民和公证人员的面,工作人员把签约家庭的签约表放进了摇号箱,并随机邀请现场10位居民代表上台抽号。这种决定选房顺序的方式,在上海还是第一次。

【实况】工作人员:编号是145,庄子安,复兴中路249号,恭喜你,你是一号。

【解说】经过3个多小时的公开摇号,第一批528户签约家庭全部确定了选房次序,首批60户家庭将在今天晚上率先选房。

【同期声】动迁居民:我原来想想我们一间房子能有个100多万差不多了,他说我能拿到190多万,喔唷,我赶紧签。

动迁居民:浦江这房子,你眼睛一闭,住进这房子就像天堂一样了,就到天堂了!

【解说】集中摇号只是卢湾动迁新政的一个新环节。今年以来,卢湾区在旧区改造动迁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动迁新办法。为确保动迁程序公开透明,卢湾区采取的是征询制:在启动动迁工作前,先向每户家庭发放意见征询表,就愿不愿意动迁、愿不愿意参与补偿方案制定等问题,征求意见,在获得2/3家庭签字后,再启动动迁工作。同时,还定期举办现场征询会。用抽号代替排队领号来决定选房顺序,就是11月底动迁办集中征求意见时,居民代表提出的。此外,每户动迁居民现有住房面积有多大、什么时候签的约、签约后拿到多少补偿款,都在电脑中公开,随时接受居民查询和监督。

【同期声】动迁办负责人张国樑:这个公示的信息我们要刻盘,然后跟审计比对,审计和这个信息相一致这就是最硬的,不可能作假。

【解说】为确保安置公平,卢湾区则尝试用数砖头代替数人头,以房屋面积为标准进行核算,对住房面积很小的家庭采取套型保底政策,保证每户家庭动迁后都能换到大房子住。同时,一户家庭只能对应一个合同,这就彻底杜绝了一房多户口、补偿不公平的情况。而为了体现全程公正,区政府还要求动迁办给每户居民发放书面承诺。

【同期声】卢湾区建交委副主任李舜:如果居民发现有猫腻的情况,凭这份承诺书,凭发现的情况,可以到法院去提起诉讼。居民有一些个性化的、需要基地确定的东西,只要是在法律框架内符合,我们都能予以书面形式确认。

【解说】以往老百姓还担心,动迁工作会不会先紧后松,动迁办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政策会保持前后一致。

【同期声】动迁办负责人张国樑:过去的动迁,由于前后不一致,所以大家觉得缺少诚信,想看等到后面是不是会拿更多一点,看看我吃亏了没有,还有看看我是不是能找点门路,阳光动迁的本意,就是公开透明,就是要让先走的老百姓得益,特别是对后走的坚决不放水。

【同期声】卢湾区建交委副主任李舜:因为对后走或者钉子户的松动,其实是对前面走的居民的不负责任。

【解说】由于动迁新政落实到位,第一轮动迁征询时,居民赞同率就超过93%。动迁签约工作启动第一天,签约户数就达到528户,占动迁总户数的近40%。如此高的首日签约率,在上海历年来的动迁工作中尚属首次。

【同期声】动迁居民:早点签约,可以拿到好的房子,然后我还有奖励。

动迁居民:以前暗箱操作,我们就不知道这家拿多少,那家拿多少,现在能拿多少平方都公开出来,拿多少钱都知道,要多给你也不可能,我们可以去举报。

【解说】截至今天下午5点,又有44户居民到动迁办签约,目前签约率已达到41.7%。

【编后语】阳光动迁是架在政府、动迁单位与居民之间的一座信任桥梁,其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相信只要以人为本、坚决落实三公原则,就能消除居民对动迁工作抱有的种种成见,确立政府在动迁工作中的诚信度与公信力,从而推动动迁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毕竟,绝大部分住在旧区的老百姓都渴望能早日改善居住条件,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2.“阳光动迁”为何能深得人心?

【导语】继上周六创下动迁首日,近4成居民签约的奇迹后,昨天晚上,卢湾区太平桥地区115地块的动迁选房工作正式启动,首批通过随机抽号诞生的60户家庭率先开始选房。对这些多年住在蜗居中的人们而言,能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公寓,能住进宽敞明亮、煤卫独用的大房子,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愿,而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正文】

【实况】“感谢哦,感谢党和政府!”昨晚六点半,动迁选房正式开始。在居民的掌声中,“一号”庄子安激动地走进选房办公室。经过认真比对,他终于为自己选定了新家。

【解说】庄子安的老房子,是个亭子间,面积仅5.4平方米,房间里只有三样家具:床、电视机柜和桌子。平时,换洗衣服只能挂床头,杂物只能装箱或套塑料袋,放在**方的隔板上。

【同期声】居民庄子安:上个厕所还要到外面,烧饭也没地方的,你看就门口这一点地方。

【解说】现在,通过套型保底政策,庄子安拿到了80多万安置款,用这笔钱,他换了两套位于闵行区莲花南路上银河新都小区13楼的景观房,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同期声】居民庄子安:非常满意,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个天堂。

【解说】这次涉及115地块动迁的家庭共有1300多户,由于都是80多年的老房子,没有独立煤卫设施,居住条件非常差。

【同期声】居民:洗澡在家里洗,用煤气,要方便就自己倒痰盂。

【同期声】居民:从阳台上的灶间烧好菜下来,一不当心一滑,整盆菜从三楼朝一楼摔下去也碰到过好几次。

【同期声】居民:自己儿子已经27岁了,想谈恋爱,就是没房子。房价太高,买不起,这次动迁来签字,就是完成了他多年的心愿,什么心愿,就是房子有着落了。

【解说】为了最大程度体现居民意愿,保障居民利益,卢湾区在制定动迁方案时,动足了脑筋,推出一系列创新办法。比如,评估公司不由动迁办指定,而是通过召开大会的方式,由居民投票推选而出;所有评估结果也会在第一时间上网公示。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不由动迁办一家说了算,而是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由动迁办初拟,再举办座谈会,组织居民讨论、完善。在讨论中,不少居民对评估价格、房屋记载面积、阁楼面积计算等存在疑义,区政府就每天组织房管部门、评估公司和法律专家坐堂,免费进行咨询,像现行方案中的公开抽号选房和签约鼓励奖等政策,都是征求民意的结果。

【同期声】卢湾区建交委副主任李舜:我们在符合法律框架的范围内,第二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意愿。

【解说】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补偿方案是以面积标准来制定的,一张权证只能买一套房子,为了照顾一些实际居住面积很小,而户口又很多的家庭,动迁办特事特办,想出了以廉租房标准,代替居民评议小组审核的办法。也就说,凡一个家庭有4人以下符合廉租房申请标准的,就有资格选购2套一室的房子;凡一户中有5人及以上都符合廉租房申请标准的,就能选购两套两房或一套三房、一套一房。

【同期声】动迁办负责人张国樑:过去大家喜欢迁户口,通过结婚啊、离婚啊,好像人头很多,但是现在通过住房保障标准来核定,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核定的话,可以解决真正面积小、人口多的矛盾,老百姓也觉得这样做很公平。

【解说】动迁工作的顺利推进,也离不开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真心付出。115地块从评估启动到首批居民顺利选房,只用了短短两周。两周来,街道、居委会的20多名工作人员,每天都深入居民群众家里,倾听民意、调解纠纷;动迁办的200多名工作人员则每天加班加点、接待居民。

【编后语】阳光动迁政策,为何能深得民心?除了操作程序上公开公正全透明之外,在方式方法上也充分听取了民意,最终才设计出真正符合居民意愿的动迁政策。其实,不仅仅是卢湾区,上海其他一些区域也都创新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动迁新政。这些政策或许还有这样、那样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它们发展的方向和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

3.桥东二期旧改动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导语】对于动迁,老百姓都十分渴望,但是真到了动迁的时候,居民们又常常是心情复杂,心存疑虑,甚至抱有抵触情绪。而最近,记者在闸北区桥东二期旧改基地采访时却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都对动迁政策充满了信任,四个月不到,签约率已达到八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来看记者的调查。

【正文】

【解说】桥东二期旧改基地是目前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最大的一块2级以下旧里。从今年8月31号启动动迁至今,1350户居民中已有80%签约搬离。与基地仅隔一条马路的,是另一片旧里,大约住着350户人家,记者每回采访经过这里,都会被居民们拦住。

【同期声】老人:这里动迁吗?

【同期声】记者:你们想动吗?

【同期声】老人:我们想动的。

【解说】居民们渴望动迁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迫切?穿过幽暗狭窄的小巷,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危棚简屋。这里的居民大多是3代同堂、蜗居一室,很多房间还常年不见阳光。居民们说,住在这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又阴冷潮湿;没有厕所,没有煤气,更没有个人隐私。

【同期声】居民:(指楼梯实况)他们最好赶快给我们拆掉,上回有一次痰盂马桶全都摔下来。

【同期声】居民:有时候谁不当心一掀帘子,喔唷,小便啊。我洗澡,说给你们听,晚上10点钟就站在门外洗,10点钟没人了,稍微拿块布一拉。

【同期声】居民:两房媳妇,你看一房媳妇住这里,大媳妇住阁楼上,公婆和孙子睡这个小床,你说这种房子能住吗?

【解说】没事的时候,那里的居民们就会到桥东二期的动迁大厅走走看看,动迁政策也让他们羡慕。征询制、数砖头加托底保障,房源、安置补偿信息全部上墙公开,该有的阳光政策一项都不少。此外,还能在异区安置和就近安置之间作选择。

【同期声】居民:房源挺多的,有就近安置的,包括沪太路、保德路,(也有)浦江泗泾的,我们都很喜欢的。希望第二期动迁赶紧跟上,尽快尽早,这是民众的呼声。

【解说】桥东二期今后是建造闸北区保障房项目,按照平均每户建筑面积20平方计算,加上各种奖励费,一张产权证约能拿到110万安置款。家庭数多的,则能拿到150万左右。为了确保动迁户利益,同时又照顾到一些居民不愿离开老地方的意愿,动迁办提供了三套实物安置方案:一是原拆原建保障房;二是在区内大华新区、彭浦新村就近安置;三是在闵行浦江镇和松江泗泾安置。像张玲屏一家三代6个人,就用安置款买了两套房子,一套原拆原建的房子给婆婆和女儿住,还有一套松江的小户型房子,张阿姨和丈夫自己住。

【同期声】张玲屏婆婆:原拆原还是因为孙女上班近点,我的脚摔坏了不好走,岁数大了,去郊区看病不方便。

【同期声】张玲屏:(松江)空气好点,环境好点,到那里人稍微住得舒服点。

【同期声】上海闸北动拆迁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黄静:实际上每家人家都有自己的需求。提供多处房源,对老百姓来说,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

【解说】动迁房源总量毕竟有限,首批签约的居民又有先有后。为体现公平,动迁办还让那些因为签约稍晚,而没有买到最称心房子的居民,以安置款基础上不超过5%的总价买房,超出部分由居民自己承担。这样一来,先签的居民能买到喜欢的地段和房型,晚签的人贴了钱后,选择余地也增加了。

【同期声】上海市建交委主任黄融:政府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旧区改造,一方面要加大我们城市的面貌,特别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改造力度,同时,让老百姓通过这轮城市改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让市民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改革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成果。

【解说】据悉,桥东二期阳光动迁、异区安置与就近安置相结合的创新政策,明年将在全市推广。

【编后语】在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动迁”基础上,创新设计出就近安置与多元选择相结合的方案,让动迁居民能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想住的房子,必然会深受居民欢迎。桥东二期旧改案例再次说明:只有结合百姓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制度,才能和谐推进旧改工作进行,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结束语】好,感谢收看新闻透视。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09年12月7日、12月8日、12月31日播出)

积极跟进 及时引导

上海市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具有内蕴丰富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市长期以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城市的拥挤,市民住房的逼仄,早就在全国广为人知。那么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这个关口,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功能,对城市的布局与结构进行调整就势在必行了。上海市启动的旧改阳光动迁工程,可以理解为实施这一发展思路的具体举措。

显而易见,旧改阳光动迁工程是一个重大的决策,是一个时期内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它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决策,与其他的政府工程不同处在于,它的触及面广、影响大,与绝大多数的市民的核心利益相关。所以,一经推出,就只能办好,不能办坏。否则,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受到重大的损伤。《上海旧改阳光动迁系列报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的主动配合,积极跟进,充分显示了电视人高度的大局观念与责任意识。另外,该作品采用的是电视系列报道,先后播发了三个作品,其首播的时间分别为2009年12月7日、12月8日和12月31日。从此可以看出,采编者对此项工程持续关注和投入的时间近一个月。这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这项报道的重视程度。

从整体上说,城市的改造与动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面临的课题,它既是城市改造与城市发展的必经路径,同时也是实现市民改善居住条件意愿的有效选择。但是,因为这个措施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关系到市民的核心权益,在实施起来,往往会变得非常复杂、敏感。如果再出现一些人为的因素,事情就会向人们意愿相反的方向蔓延,这样的局面在各地都不乏其例。这就使得城市旧区改造动迁工作成为一件“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在本次报道之前,上海的动迁工作就出现了先紧后松和暗箱操作等现象,居民们因此普遍对负责动迁的单位不信任,对动迁安置始终抱着消极与观望的态度。针对这些状况,本系列报道对卢湾区太平桥地区115街坊的动迁工作的关键性行环节,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描述。其中介绍:为确保动迁程序公开透明,卢湾区采取的是征询制。在启动动迁工作前,先向每户家庭发放意见征询表,就愿不愿意动迁、愿不愿意参与补偿方案制定等问题征求意见。获得2/3家庭签字后,再启动动迁工作。同时,还定期举办现场征询会。另外,为确保安置公平,卢湾区则尝试以房屋面积为标准进行核算,对住房面积很小的家庭采取套型保底政策,保证每户家庭动迁后都能换到大房子住。同时,一户家庭只能对应一个合同,这就彻底杜绝了一房多户口、补偿不公平的情况。

系列报道突出报道此类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呈现出这样的一层含义:城市的改造动迁工程,虽然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公平不应该的状况。但是,这些状况绝对不是城市改造动迁工程的必然产物,只要导致出现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比如说组织者的经验不足、考虑不周或者私心杂念等消除殆尽,那么,城市的改造动迁工程就会回归其本来面目,成为一桩让市民心悦诚服的好事。显而易见,电视采编者为了打消市民对动迁的消极态度,主动进行及时的舆论引导,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福祉贡献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