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二、电视访谈节目的特性

字体:16+-

1.贴近性

这里的贴近性指的是电视访谈节目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访谈节目的形式关键在谈,节目是否成功,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谈论的对象。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与热点话题,往往都会受到访谈节目采编者的青睐。所以我们会发现,电视访谈节目的话题大多紧跟时事,时效性很强,经常谈论的是当天的事情。因此有人说,这类访谈节目是“关于新闻的新闻”。当一个重大的新闻发生以后,人们对事件本身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这时候,他们会选择收看这一类谈话节目,意在“看看他们怎么说”。看了这样的节目,可以让观众产生紧贴时代、紧贴社会、紧贴人群的踏实感。

《对话江淮——我们的两会》是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在2009年两会期间做的一个访谈节目,它围绕议案、提案以及热点话题,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普通百姓走进演播室,针对农民增收、大学生就业、食品安全、廉租房、留守儿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等问题进行了访谈、交流。这里涉及的都是观众非常关心,并且也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节目不仅可以吸引观众观看电视,而且还会吸引大家关注两会。

2.交流感

访谈就是一种交流,我们通常对这种交流习焉不察,等闲视之,不太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琢磨它。既然它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节目的基本存在样式,就值得我们做些深层的考究。在这里,交流不是寒暄。寒暄也是一种交流,但它只停留在礼貌层面,交流的双方只需不动声色,各自说些不关痛痒,也不触及内心的套话就可以了;这里的交流也不是打招呼。打招呼当然也是一种交流,但是它浅尝辄止,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了,是一种不自足不完全的交流。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访谈节目的交流呢?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以充分展开的、用心说话的交谈。具体来说,首先,因为节目有足够的时长,交流足以完全展开,充分表达。其次,它具有真正的交流感。这与前一点密切相关,正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长,交流感才具备足够的展示空间。交流感是访谈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的具体表现是访谈双方进行交流的时候,话语是从自己的心里自然流出来的,而不是在背诵或者演示已经准备好的台词。在交流过程中,应该有即席的挥洒,随性的闪光。这不是说访谈节目不需做必要的准备,录制节目之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主要是指对将要讨论话题的材料进行搜集,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不包括背诵写好的谈话底本。

3.现场感

新闻访谈节目大多展示的是意见,节目要传播的焦点就是现场嘉宾对于所选话题与事件的评析与判断。除此之外,另有一些访谈节目则重在展示人物,他们在新闻访谈节目中出现,理由就在于他们是当时大家所关心的新闻人物。我们常常用这样一些词语形容人物表现的成功与出色: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须眉毕现,以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等等。意思是在描绘一个人的状貌时,如果能达到像真人一样的水准,那就是表现技巧的顶级高度了。而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编导让所要展现的人物直接在现场现身,其特有的传播功效便不言自明了。不仅如此,电视访谈节目可以通过提问和交流,还能够呈现出所要展现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及其所思所想。这些都是关注与喜爱他们的观众非常愿意看到的景象。

刘岩原本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唯一独舞演员,但在距离奥运会开幕仅剩几天的一次彩排中意外摔伤。这不仅使她与北京奥运会擦肩而过,而且还造成下肢瘫痪,很可能将终生与轮椅相伴。27岁的刘岩是舞蹈界公认的才华出众的青年舞蹈家,本来有着不可限量的辉煌艺术前途,可是这场意外却改变了她的命运。黑龙江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永远的舞者:刘岩》,通过主持人的深入访问,让刘岩自己讲述了受伤后承受的巨大痛苦,同时也展示了她对艺术的热爱、不屈的韧性和不变的信念。这样的一种展示方式,带给喜欢和关心刘岩的观众的满足感,是任何语言都不足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