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网络评论作品点评示例

字体:16+-

下面,我们以两篇作品为评析对象,体味一下网络评论评析的要领。

作品一:

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

张碧涌 (光明网评论员)

刊播网站:光明网

首发日期:2006年11月27日

作品网址:http://www.gmw.cn/content/2006-11/27/content_513840.htm

文章正文

今年以来,“恶搞”几乎成了互联网上最流行一个新词语。针对网上“恶搞”愈演愈烈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批评意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对“恶搞”的消极影响有了清醒的认识,“恶搞”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反对网上“恶搞”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大惊小怪。最近,有的互联网站负责人甚至公开宣称“‘恶搞’是好事,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并且表示要“将‘恶搞’进行到底”。这些论调,使不少网民的思想产生了新的混乱。

在举国上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网上“恶搞”究竟是不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这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恶搞”的对象、手段和内容,并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相对照,就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搞”的对象不加限制。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拿来“搞”。和谐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恶搞”则只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有人说:“现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这么大,娱乐一下还不行吗?”不错,人人都有娱乐的自由,但绝对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权利。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传播效应很强,网上“恶搞”和自己关起门来开玩笑有着根本的区别,用“自娱自乐”来为“恶搞”开脱是解释不通的。一些人肆无忌惮地拿别人来“恶搞”,并且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幽默”,但却从来不把自己作为“恶搞”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自己也是不接受这种“幽默”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公民道德的一条底线,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为人处事最讲究将心比心,而“恶搞”恰恰缺失了一颗尊重别人的善心,这与和谐理念所倡导的仁爱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二,是对“搞”的手段不加约束。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搞”都可以。和谐理念强调民主法制意识,要求以理性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恶搞”则只顾自己情绪的发泄,不考虑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法。一些人之所以对“恶搞”持肯定态度,理由就是“恶搞”代表了网络文化的一种创新。问题是,“恶搞”能算真正的创新吗?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新的事物,在于产生质的进步,而“恶搞”热衷于把矛头指向著名人物和经典作品,恰恰说明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简单归纳一下就会发现,“恶搞”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是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哗众取宠之类,起的都是贬损、歪曲、破坏的作用,这和创新是沾不上边的。实际上,由于上述“恶搞”手段的肆意使用,网上有关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方面的争议已经屡见不鲜,和谐有序的网络氛围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只是由于网络维权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才使这些行为更多面临的是道义上的声讨,而非法律的追究。但是,和谐社会终究是不会包容超越法律的特殊行为的。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三,是对“搞”的内容不负责任。也就是说,不管“搞”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和谐理念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恶搞”则颠覆主流意识,混淆是非荣辱,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于不顾。应该承认,许多“恶搞”行为起初并非抱有恶性的意图。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恶搞”作品在网上的流传,其中包含的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随之扩散,对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说:“难道所有的东西只能有一种解读吗?”诚然,和谐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百花齐放,但是,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多元之上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指南,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主导。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雷锋、董存瑞、任长霞这些英雄人物,毛主席诗词、《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这些经典作品,都是不能以任何形式被“恶搞”的,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无论从对象、手段还是内容来看,网上“恶搞”与和谐理念都是相悖的。尽管有的“恶搞”作品很能吸引眼球,也确实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但是,并非如同一些人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恶搞”不断冲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主流意识,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全体网民和网络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网上“恶搞”之风,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为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网络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点评

2006年8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防止网上“恶搞”成风的指示精神,在中央外宣办的支持下,光明网承办了“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在网络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大惊小怪。2006年11月,有的网站负责人甚至公开宣称:“‘恶搞’是好事,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并且表示要“将‘恶搞’进行到底”。一时间,网上“恶搞”又呈抬头之势。

针对这些错误观点给网民思想造成的混乱,本篇评论从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高度进行舆论引导。网络评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网上热点现象进行引导。而本文针对的,正是2006年网上最热门的“恶搞”现象。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些批评“恶搞”的文章,但真正从和谐文化高度展开评论的,本文还是第一篇。

该文对网上“恶搞”的本质分析透彻、概括全面,对和谐理念的要求阐述深刻、把握准确,通过逐一对照,水到渠成地得出二者相悖的结论,令人无可辩驳。

文章标题简洁有力,旗帜鲜明;正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文笔犀利。特别是论证部分的三段,以相似的句法起笔,形成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有机呼应,颇具新意。全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物,既评出了理论水平,也评出了网络特色,是一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网友的评论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本文上网之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各大网站和论坛纷纷转载、转帖,用Google检索出的相关网页多达35800个。网友留言更是不计其数,例如,光明网网友说:“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现在有人连‘八荣八耻’都拿来‘恶搞’,真是太不像话了”;人民网网友说:“支持文章观点!和谐并不是良莠不分地包容一切”;新华网网友说:“一篇好文章,给满分”;新浪网友说:“‘恶搞’也要戴上‘和谐’的帽子,实在太滑稽了”;搜狐网友说:“‘恶搞’,搞者不善、善者不搞也”;网易网友说:“‘恶搞’实在是一种无聊的风气,搞来搞去有什么意义?”

2006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转发了这篇评论员文章,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随即摘播,中宣部2006年第23期《内部通信》也专门介绍了这篇文章产生的影响。网上“恶搞”抬头之势之所以很快得到遏制,本文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品二:

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

吴双建

责任编辑:张剑

首发日期:2007年7月25日

刊播网站:荆楚网

作品网址:http://focus.old.cnhubei.com/2007-07/25/cms408591article.shtml

文章正文:

几天时间,百万条最恶毒的词语,以及“史上最毒后妈”的标签狂风暴雨般打在了小慧的继母身上。这位无辜的农村妇女面对记者,只有无助地跪地哭泣……这样令人心酸的场面,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事情总算调查清楚了,流传于网上引来众网民口诛笔伐的小慧的几张图片,是她患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而非其继母毒打造成的。新闻报道称,幕后有人利用网民的同情心理,制造了“史上最毒后妈”的骇人标题,以期换得网民对小慧的关注和同情,最终得到治疗。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来年了,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网民更愿意参与各类信息(新闻)的评论。正因如此,中国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史上最毒后妈”这个网络事件绝对不是孤立的。网民非理性的集体爆发,到真相出现后出奇的沉默,应该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

一位农村妇女遭受数百万网民的攻击,而网民发现自己错了之后都“没事儿一般地散开”,这个网络(环境和舆论场)绝对是不正常的。我从来不怀疑网民的同情心理,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是令人深感忧虑。而我更担心的是,网络非理性的言论一旦如脱缰野马,网民将更热衷于进行“网络审判”,超越法律法规,漠视道德规则,不顾个人隐私,对当事人直接冠以“罪犯”的称谓。

北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制作了假新闻,当事人被拘捕。百万网民制造了这起“网络审判”的“冤案”,却一句道歉也没有。小慧的后妈可能不太懂得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网民却不能以此来集体逃避自己作为一个坐在电脑屏幕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的责任感。他们应该在互联网上发起对小慧后妈的道歉浪潮,承担起这个百万分之一的责任,而不该用“法不责众”这样的词汇为自己开脱。如果这样,也许是驱使他们回归理性的转折点。

因此,谁(能)第一个站出来,代表网友对小慧的后妈道歉?

点评

“网络暴力”和“网络审判”现象越来越普遍。“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爆发时网络的反应和走向,是该评论员关注的重点样本。事实的转折,作者认为给了网络反省的一个机会,随即从关注“网络暴力”迅速转到“网民自省”的角度上来,当天即撰写了本作品,发表在荆楚网“东湖社区”,次日选发至“荆楚评论”频道。

文章从“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这一网上突发、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事件入手,反思“网民非理性的集体爆发,到真相出现后出奇的沉默”这一奇怪的网络现象,呼吁网民作为公民的个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共建和谐网络。

网络舆论的引导、掌控工作,一直是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当前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较为滞后的情况下,文章从网民反省的角度,给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理念。作品不到800字,短小精悍,观点明确,引人深思。

此文章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文章在社区的点击率3天内就超过4000,网民回复达43条。绝大部分网民赞同作者的观点,呼吁健全、完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希望网络媒体把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百度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作品先后被20多家网站转载。